在香港影视圈很难再有什么突破,来快速发展的内地寻求不断进步 区伟星 在内地能找到更大机会

新京报 2019-11-08 00:55 大字

区伟星在友人电影工作室介绍自己参与的作品。 新京报记者 马玉佳 摄

年龄:63岁

身份:资深文娱影视从业者

头发花白,蓬松垂肩,灰色的围巾绕颈一周,末端整齐地搭在黑色皮衣上。

区伟星,今年63岁,自称娱乐、文化、传媒跨界的一个“怪物”,自上个世纪80年代就进入香港影视圈,参与制作电视剧、演唱会、综艺节目……“我在香港这个圈里(各方面)都做到差不多,很难再有什么突破。假如我对这个行业还有一些比较大的想法,就必须要在内地找这个可能性。”

入行20多年后,区伟星于2004年来京创业。问及缘由,“市场”二字是他及身边离港赴京的朋友们的共同答案。区伟星见证了内地文化产业飞速发展,“在其他地方,如果一个机会没有抓住,可能等10年20年还能入局。但内地发展很快,可能5年时间就什么都没了。”

已过花甲之年的区伟星,还保留着每天阅读数小时的习惯,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他笑称,现在50岁就可能被年轻人称作“老头”,但不进步的老头才是真的老头,“希望我不是。”

因“比较好玩”入行影视

区伟星大学所学专业为社会学和地理学,用他的话来说,“和现在的工作完全没关系。”

那为何要进入这一行?“你要我讲真话?”采访过程中,他第一次这么反问,随后笑眯眯地解释道,“因为我什么都不想干,就觉得这个行业比较好玩。”他介绍,那时电影还是新生事物,香港的大学鲜少设置这一专业。从业者多从海外学成归来,或是其他专业人才。

毕业后,区伟星最先进入亚视(ATV)做电视剧导演助理,工作并不像预想中的那么“好玩”。除了忙,更难接受的是武术指导每天都说脏话,令他自觉到了“黑社会”。仅仅拍了两部电视剧,他就跳槽到TVB开始制作综艺、音乐节目、颁奖典礼等,“这个环境比较符合我的兴趣。”

从业20多年后,区伟星已辗转多个公司,从导演助理升至管理层,涉猎颇广。“娱乐传媒领域的每一个工作,我都操作过,都有一些理解和经验。”爱冒险的他不愿停留在一个地方,决定到内地创业,利用积攒下来的经验和人脉资源,自己搭建一个既有电视、音乐节目,也有艺人等其他资源的大平台。

“要做一些大的项目,香港市场承受不了,必须要到内地找机会。”他以演唱会为例,内地可以在多个城市巡演,而香港就只有香港。电视剧拍完可以在整个内地播放,再投放海外,“从市场的角度,完全是两码事。”

2003年,区伟星和合伙人先到上海试水。由于经常到北京出差谈事,次年索性就直接搬到北京办公。

不过,发展差异同样也是合作壁垒。他举例说,当和电视台说起要制作一部偶像、喜剧、动作相结合的电视剧时,对方根本听不懂。当时内地市场比较简单,古装就是古装,武打就是武打,“他们不懂为什么可以加起来,所以谈事情很困难,要花很多时间。”有时,一个项目谈了好几个月,可能在最后关头付诸流水。“最难啃的?就没有成功。”

随着年纪增长,问及一些多年前的细节时,区伟星会连连摆手,“真的记不清了。”但他仍记得,2000年左右承办一场颁奖典礼,彩排时已经是大牌歌手的张惠妹被要求头发不能染色,CoCo李玟的裙摆不能那么短。“但发展很快,到2004、2005年时,头发颜色、短裙长度已经不是问题了。”

“我们都是中国文化”

其实,早在正式入行之前,区伟星就曾与内地有长达一个月的“亲密接触”。

1979年,适逢改革开放伊始,香港青年们也得以亲身体验“神秘”的内地世界。虽然有一些害怕,但在“率先吃螃蟹”的同学们的鼓励下,刚毕业的区伟星带着一个背包就出发了。

一两百辆自行车齐刷刷停在路边,等待绿灯。放眼望去,行人所穿衣物大多都是蓝色。区伟星一到广州,就被眼前的这幅景象所震撼。“单从交通来说,香港和内地已经完全是两码事。那时候香港有很多漂亮的汽车,地铁都有了。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差距真的很大。”

区伟星一路西行,途经桂林、昆明,又转而游览三峡,再顺着长江往下游,到南京、上海。原本模糊的印象逐渐清晰:风景很美,人也很亲切。虽然存在一定的语言障碍,但通过动作交流或是书写文字,大家仍然聊得十分热烈。“那时候刚开放,互相都有兴趣,他们也通过我去了解香港。”区伟星在杭州遇到几个来自上海的游客,聊得分外投机,到上海时甚至直接住到了对方家里。

这趟内地之行打破了“神秘感”,也让区伟星看清了两地的差异。他认为,落后是那个时代的大环境,香港发展那么快“很幸运”。“根本不是我们香港人多厉害、多么优秀,而是当时和内地分开,我们有机会先看到外面的世界,走得比较快而已。”

回到香港后,出于工作需要,区伟星经常到内地出差,后来更是将事业重心转移至北京。他见证了内地“开眼看世界”后的飞速发展,“在其他地方,如果一个机会没有抓住,可能等10年20年还能入局。但内地发展很快,可能5年时间就什么都没了。”

对于错失的机会,区伟星至今仍觉得十分遗憾。来京后,他曾为一家马来西亚公司负责中国市场,但该公司高层未听从其做电影院的建议,后来市场地位一落千丈,“那时内地的公司已经很强大了,不往上走,人家大你就小。机会稍纵即逝,现在已经很难(入局)了。”

区伟星自认为也是比较幸运的小部分人。入行时,环境还不错;在香港难再有突破时,又来到了市场广阔的内地。

冒险的目的地还有日本等其他地区,为什么一定要选内地?“因为我们都是中国文化,香港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影视行业,不同文化很难跨界。”他如实答道。

“不进步的老头才是真的老头”

如今,区伟星一边自己承接项目,一边为北京友人的电影公司做顾问。

从采访所在的咖啡厅乘车前往电影公司时,正值晚高峰。夕阳西下,汽车尾灯亮起来,红了一路。区伟星突然从出租车前排转过身来,说道,“若是家和公司的距离这么远,对香港年轻人来说,他们都不愿意。”

咖啡厅在东三环,电影公司在北二环,不足10公里。后排的记者同事有些诧异,这点距离对“北漂”一族来说显然不成问题。“惰性?”记者问道。“不光是惰性的问题,他们没有这个意识。”区伟星说罢便不再多言。

他多次强调,年轻人没有经验,而“老头”光有经验,都无用。“如果有好的经验,加上你们(年轻人)的思路,这样成功的几率比较大。我现在不断地在学习新东西。”

10月31日,万圣夜,区伟星和一众来京打拼的香港人在东三环一家餐厅聚会。同行者几乎都是影视圈从业者,来京时间不等,长的数十年,短则三四个月。问及缘由,“市场”是他们的共同答案。区伟星在其中算是前辈,他坐在一群70、80、90后中间,侧耳倾听,并不急着搭话。

聊天间隙,有人去洗手间,他突然发问:“和‘老头’聊天,会不会很无趣?”得到否定回答后,他笑道:“我喜欢和年轻人聊天,想知道90后的想法。”

虽然现在50岁就可能已经被称为“老头”,但区伟星认为,不进步的老头才是真的老头,而他希望自己不是。“我还有很多东西在想,希望哪些东西可以实现。这是我一直没有停下来,不愿意停下来的原因。”

短视频、5G、全息投影……这一串名词,区伟星如数家珍,他一直在尝试怎样把文化和科技相结合。

“只有这个地方慢下来,跟不上了,才要停下。”他指着自己的头说。

新京报记者王洪春

新闻推荐

国产影视迎来“出海”爆发期

从上世纪80年代,以《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为代表的影视剧“出海”至今,国产影视作品“出海”历史已有约40年。但过去的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