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颖的半途而废 也是《奇遇人生2》真实的地方
阿雅主持,知名纪录片制作人赵琦担任总导演的《奇遇人生》,去年推出第一季后,口碑收益双赢,目前第一季的豆瓣评分8.9分。《奇遇人生》的节目形式很简单,就是每一期节目邀请1-2个嘉宾,为他们量身定制旅行目的地,在阿雅的陪伴下,开始这一段旅行。第一季播出时,主创者都还不清楚是否会有第二季,但第一季的成功,让第二季很快成行。10月22日起,《奇遇人生2》再次出发。
《奇遇人生2》海报
首期嘉宾是在舆论中饱受争议的Angelababy(杨颖),这也让《奇遇人生2》豆瓣开分并不理想。但事实上,跟第一季相比,第二季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依旧值得追看。首期嘉宾Angelababy。
首期播出后,豆瓣评分7.5(截至23日早上10点),与第一季首播开分9.2有较大落差
熟悉的配方,仍旧有“奇遇”回想起来,大概是从2014年开始,旅游类综艺开始有了一个大爆发,其热潮持续至今,每一年都有多档旅游类综艺。早一些时候,大家比较熟悉的有《花儿与少年》《花样爷爷》《花样姐姐》《一路上有你》《极速前进》,而单单今年,就有《青春的花路》《青春环游记》《妻子的浪漫旅行2》《我最爱的女人们》《我们是真正的朋友》《各位游客请注意》《一路成年》《慢游全世界》等等。
不过,绝大多数旅游类节目的模式可以概括为:吃苦头、做任务、造冲突、生矛盾、大和解。往往是请来几个自带话题/黑点的明星,把他们送到一个“艰苦”的地方,给予有限的经费,让他们上演修罗场,状况不断,争执不断。《花儿与少年2》的“花学”至今仍令八卦爱好者津津乐道。
也有一部分旅游类综艺反其道而行之,不撕,但主题先行的鸡汤味太浓了,明星还没有出发已经提醒观众做好掉眼泪的准备——他们一定会通过这趟旅行顿悟人生什么的,但人生哪来那么容易顿悟。
《奇遇人生》在这么多档旅游类综艺中能够脱颖而出,首先在于它的“去综艺化”——去设计、去矛盾、去冲突、去煽情,它是采用纪录片的手法来拍摄综艺。
与纪录片相比,《奇遇人生》当然不是完全的真实。像首期阿雅、Angelababy与徐玉坤骑行420公里去往温哥华。出发前,她俩才第一次与徐玉坤见面,骑行的计划非自发。节目嘉宾请谁,去哪里,都是导演组事先安排好的,这是节目的综艺属性。
出发前,阿雅、Angelababy与徐玉坤才第一次见面,行程是节目组安排。
但跟其他综艺节目相比,它又有浓重的纪录片色彩。首先,节目的推进靠的不是导演组设定的游戏、任务什么的,靠的是对人物的客观记录:他们在陌生环境中有怎样的反应,他们之间有怎样的互动。节目组虽然事先规划了路线,但具体拍摄过程中,则没有台本,甚至这一季导演组关于录制的所有消息都向阿雅封锁了,为的就是强调不干预和未知性。因此,它跟真实的旅行一样,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比如节目中,Angelababy和阿雅荒郊野外的,只能就地如厕;Angelababy因为生理期无法骑行,阿雅寻求导演组帮助,但导演组不接电话,俩人只能在路边寻求顺风车的帮助,等了一天时间才等来一辆;Angelababy和阿雅去餐厅吃饭,餐厅老板说起Angelababy和黄晓明当下的一些传闻……
餐厅老板说起她对Angelababy的印象。
《奇遇人生》的镜头语言,也比一般综艺节目慢且文艺。节目的制作主力,从摄影到剪辑,均来自于纪录片领域。因此,拍摄时机位少,避免镜头对人物情绪和行动的干扰;远景镜头和空镜特别多,延宕时间,酝酿情绪,达到情景交融等艺术效果;不少镜头带有文艺电影的叙事性和诗意性;整体光影柔和、细腻,烘托一种诗化散文的氛围。与此同时,节目的后期也是极简主义。没有花里胡哨的花字,不过度干预公众判断,偶然的音效使用也以轻缓感伤为主,让公众自己去听、去看、去感受,留有余地。
首期节目以明星和素人双重线索展开。先不谈论Angelababy,节目以阿雅和Angelababy的目光讲述了徐玉坤的故事,展现了他的奇遇人生,本身也是切题的。
徐玉坤是中国河南的一个农民,从2007年开始,61岁的徐玉坤开始了骑自行车环球旅行的计划。12年来,他骑行了11万公里,走遍全中国33个省、市、自治区,以及亚洲、欧洲、澳大利亚的25个国家。《奇遇人生2》拍摄的是他第14次骑行计划,目标是横穿美国和加拿大。
他对阿雅谈到,他为什么执意要进行他的骑行计划,“我五岁丧母,十三岁父亲双目失明,上了五年学,务农一辈子。务农的时候,不可能去任何城市……我决心走完全国,走完世界,来展示我的理想、我的抱负,我不服输”。
徐玉坤讲述他出发的动因。
节目中,他孤独一人的背影穿过黑暗的隧道,走过崎岖的山路,消失在荒野的尽头……观众会真正明白什么是对梦想的坚持、什么是生命的战斗、什么是不服输。首期的“奇遇人生”不是Angelababy带来的,而是徐玉坤带来的。徐玉坤目送Angelababy和阿雅离开,继续自己孤独的旅程。这个背影写满了坚毅。
至此,《奇遇人生2》以纪录片手法拍摄真人秀,便将纪录片的真实性、人文性与真人秀的娱乐性(明星元素)相融合,在给予观众轻松、舒适、熨帖观感的同时,也真正“走心”,唤起观众之于人生的更多思考,获得极大的精神愉悦感。旅行也不是非得有“奇遇”
节目请来Angelababy,本意是让她与徐玉坤一同骑行几天时间,体验他的生活。奈何处于生理期的客观原因以及不是那么吃得了苦的主观原因(比如Angelababy说她无法住帐篷),骑行计划仅仅坚持了第一天,第二天俩人就“半途而废”了,徐玉坤单独出发,而她俩一路搭车追赶。
Angelababy坦言没法在外扎帐篷睡觉,虽然最后还是住在帐篷里。
对此,被Angelababy调侃为“冷酷的男人”的导演赵琦,还出镜直言“批评”Angelababy。他说,“你很容易打退堂鼓,这样不好,你们为什么每天都要搭车去追他,你们是来骑行的还是来搭车的呢?”导演“批评”阿雅和Angelababy。
赵琦的批评代表的也是观众的普遍看法:如果嘉宾那么容易放弃,“奇遇人生”的说法还能名副其实吗?这也是很多观众给首期打低分的原因。争议背后,关涉的是我们对旅行的理解:旅行一定要有“奇遇”吗?一定要有一个升华的结果吗?绝大多数旅行类综艺的答案,都是“是”。节目不约而同将远方当做我们此地的一个对照,以远方这一陌生化语境中获得的冲击和感触,来观察、省思我们此地的人生。不过,效果大都理想,因为彻底鸡汤化了。一则节目组太爱引导,太热衷于主题先行;二则艺人太懂得配合,太懂得给反应了,就像阿雅曾说的“因为我自己是艺人,我觉得艺人比较容易会根据那种习惯性的逻辑去给反应……没有办法激荡出艺人不一样的DNA”。两方一拍即合,不管嘉宾是否真切感受到了,空洞的人生大道理张口就来。
《奇遇人生1》也追求“奇遇”的结果。导演赵琦曾说,《奇遇人生》最初的设计,是让大家看到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人,“让那些生活比较雷同的一群人去认识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第一季的效果理想,一方面是节目组无干预,接受意外,处处都有“不同”;另一方面是节目组请对了嘉宾,嘉宾都是那种感受性强、又有输出能力的,他们与环境碰撞时会有火花。
只是坦白地讲,Angelababy并不是那种感受性强、有输出能力的嘉宾。这不是贬义词,也不是笔者对她有偏见,节目中她的一些画外音,已经很真实显示出她的水平了。如果你硬要她说出一些什么东西来,反倒显得“假”了。她是争议中的明星,这让她在做自我与成为外界中理想的人之间撕扯。她不是朴树,会理直气壮地对节目说,我不想录,我不想参与,我没有故事性,相反,她一直想在公众那里呈现出“完美”的形象。但是,她又一直与外界理想的她有距离,就比如观众期待的是,她能够完成挑战,坚持下去,但她选择了放弃。观众可以感受到她的这种矛盾,以及这种矛盾给她带来的困扰。
徐玉坤出发时,Angelababy因为不舒服(也包括没化妆),在帐篷里没有出来。
在正片中没有播出的一个花絮中,导演质问,为什么艺人要花一两个小时去打扮。
因此,Angelababy的放弃,恰恰挺真实的,这才是那个矛盾的她更常态化的反应。而且放弃也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毕竟这是旅行,从来就没有规定的答案,也不一定得如导演所说的,一定要感受到不一样的世界或人生。旅行可以是无目的的,可以是说走就走,可以是特地跑到伦敦喂鸽子,或者飞到某个城市只为吃美食。不必把旅行的调门提得太高,过于执迷于“奇遇人生”上面。《奇遇人生1》豆瓣评分一度高达9.3分,之后的期数分数有所滑落,就在于节目的调门太高了,后面请来的一些嘉宾,恰恰是阿雅说的那种太懂得给反应的人,各种鸡汤脱口而出。包括阿雅自己,有时也特别爱提炼嘉宾的金句,像《奇遇人生2》首期,徐玉坤说了句“在大的困难面前,不生气,不放弃”,阿雅赶紧在后面重复了两遍,给观众划重点。但真没必要。
阿雅作为主持人的习惯会从嘉宾那里提炼出一些金句来强调。
总之,如果旅行中有奇遇那很好,如果真觉得没劲,也不必勉强自己坚持下去,旅行不是演戏,不必对观众负责(当然演戏需要对观众负责,请提高业务能力)。旅行中可能会有收获、有启示,也可能有的只是沮丧和失望,或者什么都没有。不避讳地呈现旅途的所有面貌,才是真实。新闻推荐
自从今年高考成绩公布之后,连续几个月的时间,不少家庭都在谈论一个优秀的学子———武亦姝。这个因参加央视《中国诗词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