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子 则为之计深远
杭州一所中学的初一新生,在军训时被老师要求参加一场趣味比赛——系鞋带和叠衣服。结果有点“男默女泪”——三成学生不会系鞋带,两成学生不会叠衣服。
这不是“中小学生不会系鞋带”第一次上新闻。几年前,南京一个“小学生领袖训练营”招生,40名小学二年级学生中,不乏朗诵流利、智商130的佼佼者,却有16人不会系鞋带,8人不会划火柴。
我没在生活中遇到不会系鞋带的小孩,但我遇到了足够多这样的大人。比如,我的先生,总会把鞋带系成死结。我的一个同学,出差收拾衣服的操作是,所有的衣服——不分内外、长短,统统卷揉在一起,塞进行李箱。我一个朋友的老公,煎鸡蛋会糊,剥毛豆把豆子和壳混在一起,洗好的青菜仍然带泥,洗碗碎了N只,烧坏了两口锅。原来,对有些人来说简单的生活技能,对另一些人来说,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每一个不会系鞋带、叠衣服、做饭的大人,都是从不会这些的小孩而来。
是因为很难吗?不是的。这些本都是一个人在幼年时,就能自然而然掌握的技能,就如同吃饭用筷子。你见过哪个小孩因为不会用筷子而放弃吃饭的?
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就好像我先生会不以为然地说,“鞋带很重要吗?”我同学会说,“叠衣服有必要吗?反正是要穿的”。在脑子里,我们先入为主地对这些技能不屑一顾,又怎么肯屈尊去做这些“无聊又无用”的事?毕竟,大家都忙着呐。
是啊,不会这些,似乎也没有妨碍他们长大。何况,现在更方便了。不会做饭有外卖,不会系鞋带可以买没鞋带的鞋子,不会叠衣服就挂起来,不会打扫卫生可以请钟点工,所有的劳动都可以找到代劳者,会不会有什么要紧?
这种观念,来自于漫长岁月里,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提倡孩子学做家务?
讲一个会被人当成鸡汤的故事吧。
担任过斯坦福大学新生学院院长的JulieLythcott-Haims,是一位教育学者与作家。她曾在TED演讲中,引用了哈佛历时75年进行的“格兰特研究”,说出了培养成功孩子的重要因素。
这项研究开始于1937年。哈佛大学医疗机构的负责人阿里.鲍克,和零售业连锁富翁威廉.托马斯.格兰特,组织了一支横跨各个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团队,选取了268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试图研究并探讨一个人的成功因素究竟是什么。
结论是,如果我们关心孩子们的职业成功,那么,就要为孩子们提供两个基础:爱和家务活。生活中的职业成功来自于孩子从小做家务活,越早开始越好。
与之相印证的一个例子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他曾在专访中提过自己得益于母亲和良好的家庭教育。他说,他的母亲要求他们必须学会自己做饭。这不仅让他拥有了很好的厨艺,还让他意识到,动手做饭跟做实验一样,可以训练一个人的专注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建议“每个孩子都应该从小学习下厨、做家务。”
让人欣慰的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已经在改变。比如,上海树德小学将做家务列入家庭作业。学生们每周都要完成洗衣、洗碗、做饭、叠被之类的家务活。广州规定,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4至6年级的小学生要会做家常菜、钉纽扣,初中生要学会煲几款靓汤、和全家一起洗车。这些举措,总能引来一片叫好声。
这说明,我们越来越知道让孩子学会基本生活技能、学做家务的重要,只是碍于诸多现实,很难付诸行动。现在,以学校带动家庭,是个不错的法子。
我们不必纠结于系鞋带还是叠衣服或哪种具体的家务本身,就像从前的人用搓衣板,今天的孩子们只需要动手按按洗衣机的按钮。家务活也在变化中。但是,孩子们的成长期,不能只和课本、试卷、习题为伴。生活技能、家务劳动,是每个人成长的必修课。
一档综艺节目中,一个男孩向母亲抱怨不要逼他做家务,母亲回答,“将来你的另一半,也是千娇万宠的,她为什么要跟你受委屈呢,为什么她要承担全部的家务?” “家务,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真是振聋发聩,也足以为“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父母者戒。
新闻推荐
在人们习惯于加速奔跑向前冲的今天,《乐队的夏天》好像是缓缓倒带的录音机,引领我们勾起那些隐没在时光中的闪亮片段,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