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欢乐有时愁,有时吵嚷有时休 一场人间欢喜剧
不管什么类型的家庭,不管孩子的成绩好坏,家长在教育时都有同样的焦虑。我们从电视剧里看到自己的影子,也看到相较于审视孩子,父母更应该注重审视自己。
同一个世界,同一款父母
他们是电视剧主人公,不也是街头巷尾最普通的爹妈?
类型一:贯口式训教
特征:Diss十连击,句句经典
跟父母说话≈听父母说话,因为反驳了就是顶嘴。“你不要叫我妈,我不是你妈”“你说说看你,脑子里一天到晚都在想什么”“已经高三了,又不是高一高二”“学习学习不灵,打架打架门儿清”……这些如雷贯耳的说教,以前听着怪刺耳的,在《小欢喜》里却显得“亲切”无比。童文洁贯口(相声里“说”功的一种)似的训娃语录,金句频出,无形中戳到了观众的痛(同)感。
类型二:清单式育儿
特征:控制欲极强,重度强迫症
给女儿房间安装隔音装置和透明玻璃,以方便全方位监控、放弃自己的事业全职陪伴孩子高考、用大数据动态分析女儿学习成绩变化……和剧中主角宋倩一样,以爱为名,对孩子展开窒息式关怀和兴趣干涉的父母,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他们早早把孩子的学习、生活、娱乐甚至未来计划过一遍,就像列出一张清单,然后自己所有的生活重心,也围绕着“清单”而行,孩子照做就行。
类型三:“划水”式育儿
特征:擅打太极的家庭“和事佬”
《小欢喜》里机灵活泼的方一凡,生长于自由宽松的家庭环境。他的父母认为,精养的孩子受到的束缚比得到的关爱多,不利于身心健康。虽然,与严父严母的苦口婆心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教育常常在高三等关键时期暴露划水成分,但作为家庭压力的缓冲带,也为不少孩子压抑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喜剧色彩”——现如今很多父母都倾向于让孩子做一只走地散养鸡,貌似佛系,但素质棒棒的。
中年人看的是另一番苦辣酸甜
艺术展现真实生活,生活里,到处都有“悲惨”的父母。
自以为是令狐冲,最后活成岳不群
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焦虑的不是考试能考多少分,而是公司最近要裁员、房贷每月好几千、孩子得报补习班……“仗剑走天涯,我觉得我最损得当个令狐冲、杨过,我怎么成了岳不群了?”黄磊在剧中扮演的方圆,失业后一句台词,不知道出多少中年男性的心酸与苦楚。为了不影响孩子备考,他每天还要假装去上班,可心态再好的人,也挡不住时间的折磨,挡不住一个家庭的巨大开销。
学会走下坡路,是中年父母必修课
一个女性在选择婚育时,必然会考虑到未来事业上可能遇到的阻挠。比如《小欢喜》中海清饰演的职业女性,作为一个“操心妈妈”,面对儿子学校里传来的“噩耗连连”不得不多次请假,结果被同事暗地里使绊子,一夜之间老总变助理。很多人觉得剧情夸张了,但想想吧,产检、怀孕、背奶、娃生病、学校家长会……哪一样是身在职场的女性可以绕开的话题?
建立于孩子快乐之上的“伪快乐”
舍不得给自己买贵一点的衣服,却毫不犹豫给孩子买新款;自己工作上再苦再累,也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一丝疲惫;扛起几座大山,也要让孩子住上学区房……无数中年父母的生活准则:只要孩子快乐我就快乐,孩子过得好比什么都重要。他们爱得炽烈、无我,好像自己获得和享受幸福的权利、资格全都是与下一代挂钩的,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七嘴八舌
@呼兰:别人都关心我飞得高不高,我妈只关心我翅膀硬不硬。
@Youallkissme:年少时总觉得自己牛,不愿和别人一样,长大后才懂,能和父母生活得差不多已经很难了。
纷扰终走向理解,大概就是人生小欢喜
牺牲休息、牺牲事业甚至牺牲爱情,为人父母真的很不容易,可如果他们不断强调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孩子会成为“悲惨”的原罪,也可能在实现父母计划的过程中,渐渐失去自己。这是得不偿失的。
所以其实,不止是《小欢喜》,许多涉及子女教育问题的国产家庭剧,都会将“矛盾与反思”作为诠释两代人相处的主题。生活嘛,有时欢乐有时愁,有时吵嚷有时休,就像蔡康永曾在《奇葩说》里谈到父母角色时说的那样:“父母为孩子牺牲一辈子,没有自我,但他们却要容忍自己的孩子,忽然有了自我。”
制造“小欢喜”,是无数困于中国式亲子关系的人们一直忽略的问题——只有当父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当孩子理解了父母的苦心,双方调整与彼此的相处方式,结局才会是收获一场场小欢喜。(来源:城报)
新闻推荐
□本报综合前段时间,一条“员工疑被迫生吃泥鳅喝鸡血”的热搜让奇葩团建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当越来越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