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千古颂经典永流传

肥东晨刊 2019-04-29 09:06 大字

□李志鹏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不起眼的小诗,孤独了二百多年,在被今人谱曲传唱后大放异彩。也许,它没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气势,也没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动人,但它宛如山涧的清泉,缓缓流入心田。我想,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中华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它词句整齐,平仄和谐,声韵动听。字数虽少,但内涵丰富。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翻唱吟诵,推陈出新,上乘诗词应运而生,成为我国文学宝库的一枝奇葩。

从古老的《诗经》,到如今的现代诗,中国的诗歌历经几千年风雨,美丽依然。“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简单的诗句道出了朴素的感情。“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简短的诗句表达了屈原对楚国的忠贞情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陶渊明特有的那份闲适与自然。

诗在唐朝达到了顶峰,内容也更加多元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站在分道的路口,告诉朋友切勿“儿女共沾巾”。“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身陷牢狱,只能望“蝉”兴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太白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将他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志气娓娓道来。这举不完的优美诗句,都在诉说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在我看来,诗词绝不仅仅是几个方块字的碰撞,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倾泻,是一次灵魂的升华。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诗词是有生命力的,它是心灵的窗户,透过它,我们能够看到那个时代的盛衰,品味人间的真善美。

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提升,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文化自信,各地举办各种各样的诗词活动。其中《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备受瞩目。“飞花令”这一古代文人的雅致游戏,也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中,成为茶余饭后的美谈。而我们作为中学生,在积极宣传经典文化的同时,也要多读诗词,奠定自己的文化底蕴,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文人风骨,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然而,传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我们不能远离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只继承,不创新。一个国家如果一味的继承,故步自封就会失去文化原有的活力。今年初央视推出《经典咏流传》诗词节目,歌手以和诗而歌的创新形式,希望用流行音符赋予经典诗词新的生命力,让更多美好的诗词在时隔千百年之后流行起来,传承下去。让古代先贤的情怀、智慧,在时代语境里普照天下,赋予今人以积极的思考内容和正能量。

肩负传承责任的我们,要推陈创新,让优秀传统文化以更美好的姿态“活”下去,让经典永远流传!

【作者系肥东一中高一(11)班学生指导教师康宏东】

新闻推荐

三年三申“限薪令” 明星片酬为何难降

本报特稿日前,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简称“中广联”)电视制片委员会发布了《关于严格执行电视剧网络剧制作成本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