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的阅读不应该缺席 阅读与心智生命的成长

齐鲁晚报 2019-02-23 05:31 大字

国内的许多大学每年都会公布学生图书借阅量前十名的排行榜,进入中国大学生阅读排行榜的往往是《盗墓笔记》《明朝那些事儿》《品三国》等畅销书。而在西方的大学里面,学生们更多地阅读像柏拉图的《理想国》、密尔的《论自由》、霍布斯的《利维坦》、罗尔斯的《正义论》等比较经典的著作。这就反映出一个问题:在中国人甚至大学生的阅读生活中,为什么少有严肃的阅读?除了专业学习之外,为什么严肃阅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里面常常缺席?

□唐小兵

习惯读什么,不知不觉地构成了我们的阅读趣味和品位

“严肃”首先指阅读所选取的文本是严肃而真诚的,不恶搞,也不戏说,更不是在商业利益的精致计算下对受众心灵的拿捏。同时,“严肃”也指阅读方式的极为严肃,是寻找一种有抵抗感的阅读(对阅读者固有的价值观念和知识体系构成某种挑战甚至颠覆)。

严肃阅读绝不仅是私人偏好,也关涉到一个民族共同体公共生活的构建、历史记忆的形塑和心灵生命的滋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对严肃阅读的抵制和消解,往往就是在导向一种温吞吞、懒洋洋的公共文化。这种文化依赖于个人的低幼化、短平快式的阅读方式和不假思索的“稳定”,希望阅读的所有著作都与自己既有的知识框架高度吻合,而不要构成挑战,一旦有挑战,个体就会把自己放在一种不确定的焦虑感之中,会产生本能的排斥和抵触。这种情况下所构建的往往是私人领域消费主义与公共领域犬儒主义的内在结合,这是导致严肃阅读在我们的精神生活和日常生活里面常常缺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首先这种阅读可能在知识领域中对阅读者构成一种挑战,它不是阅读者所熟悉的知识框架和体系,而需要比较严密的论证分析来理解,但是我们可能已经习惯了用某一种排比或者修辞来代替论证。比如让一个历史系的学生去阅读社会学、人类学,甚至是自然科学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可能就会构成某种知识上的挑战。阅读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两种状况:一种是当面对的不是自己的本专业时,很多人就会自觉把它们边缘化或者视而不见。另一种是这种所谓“有抵抗感”的阅读,是指著作或文章中所谈论的观点,跟阅读者的价值立场可能构成某种冲突。比如说如果已经习惯了阅读煽情的、修辞浅表化的写作,那么这些著作可能会不知不觉地构成我们的阅读趣味和品位,当阅读一些更加严肃深刻的著作时,可能会产生一种不适感和排斥感。

那么,我们如何面对这种抵抗感?学会如何应对这种阅读上的不适感很重要。就像一个朋友所言,一生中面对某种状况时,至少要有一次相信逻辑或者论证的力量。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托尼·朱特有本著作叫《事实改变之后》,其中谈到了应该如何面对事实。可能在我们人生的成长过程中,对于历史的发展有一些相对稳定的固定认知,但是当历史学家通过证据把更多的历史文献和逻辑事实通过档案、书信、报刊等呈现出来之后,我们有没有可能改变或调整自身的观点,这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马克思·韦伯所讲的“智识上的诚实原则”。

美国犹太裔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在自己的著作《过去与未来之间》写过一句话,一个人文主义者是“知道如何在古往今来的人、事和思想中,选择他的友伴的人”。一个真正的心智生命能够走向成熟,会有一种比较确定的价值观念,和一种理性的原则,所谓批判性思考的人,就应该在历史和思想文化的资源里面去寻找和建构他的自我。

在历史文化的脉络里涵育自我与人格

心智生命往往有三重维度:

第一重维度是心智生命的理性维度——启蒙与批判性思考能力的获取。我们得经常问一下自己:我是不是一个自我启蒙的人?我是否具备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康德说过,启蒙就是敢于公开运用自己的理性,启蒙就是敢于公开质疑的理性,它既需要一种知识的能力,同时也需要一种道德的勇气。这种批判性的能力可能需要你对于自己日常生活所面对和接触到的经验、事实、理论和文本,都有一种思考力,而不是简单地选择站队。

信仰不是盲从,一个真正的思考者或者智者,要对所有的经验和理论都有思考和反思的过程,这样就会带来独立的精神。独立精神有双重的含义,既不迎合权力,也不迎合大众。

第二重维度就是心智生命的历史维度——在历史文化的脉络里涵育自我与人格,确立生命的意义之来源。我经常引用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里面的一句话,他说:“当过去不再照耀未来的时候,人类的心灵就会在茫然中游荡。”所以历史的维度对于我们照亮自己的现实和人生非常重要。

我们有没有考虑过通过严肃的阅读进入历史文化的脉络?这些年一些严肃的历史学家写了很多的通俗性著作,在公共的知识界非常受欢迎,这就是个历史维度。只有当我们对历史的一些事实和经验有更多的理解和参考以后,才会更深切地理解当下的中国。胡适写过一篇文章叫《不朽》,他认为肉体的生命都是会毁灭的。但是钱理群老师跟我说他认为人的存在是精神的存在,如果我们有顽强的、深广的、广阔的精神生命,就会延续下去。胡适认为每一个这样的“小我”,把自己锻造成独立的个人,为历史文化做出贡献,就会融入“大我”之中。如果想更多地理解20世纪中国历史文化的演变过程,阅读回忆录和口述史是非常好的途径。比如说王鼎钧的回忆录四部曲《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齐邦媛的《巨流河》、高尔泰的《寻找家园》等,通过阅读这些著作,我们就会了解整个中国因为战争和革命而发生的巨大变迁。他们从个体的角度去理解个人与时代的碰撞,诠释对历史巨变的个体感受,这也是对历史的理解,是一种见证的文学。

第三重维度就是心智生命的情感维度。今天当我们谈论情感的时候,大都是用一种非常流行的、固定的、格式化的方式去探讨。什么是真正的、古典的情感?什么情感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所形成的、可以回味无穷的?我觉得这也是需要通过严肃的阅读才能够养成的。

消费主义消解了严肃阅读,空心化的网红迅速崛起

严肃的阅读在今天所面临的挑战,很多一线老师和教育研究者都会有很深的体会。首先是高度竞争的应试教育对严肃阅读时间的挤压,使得课外阅读成为点缀。

第二是公共文化空间的迅速窄化与严肃文化出版业的式微。公共文化的空间,包括一些严肃的文化出版业,逐渐变得萧条,严肃阅读需要的思想文化资源的缺失对于年轻一代和中学生到底会构成怎样的影响?我觉得有待于评估,因为提供思想文化资源的公共空间慢慢地消失了。

第三点就是消费主义对严肃阅读的消解,使得严肃知识人被边缘化,只在意流量与套现的空心化的网红迅速崛起。网络作家或流行读物作者通过精心的计算,然后再去抓取读者,导致严肃的知识人在公共生活中,要么没办法发出声音,要么就迅速地被边缘化。

第四点是新媒体平台的压倒性影响。按照加拿大著名大众传播研究专家麦克卢汉的说法,媒介本身就代表了一种阅读方式的变迁,媒介即信息。这些新媒体的平台,对于阅读也产生了致命的影响。我的学生在跟我交流的时候说,今天当我们用微信阅读的时候,不断地触摸、滑动,追求所谓有效率地“攫取”资讯,但其实根本没有给自己留下充足的时间去回味、体会、琢磨和思考。

这里我引用许纪霖教授的一段话,讲新媒体对不同代际的影响,“年轻人不看电视,只看手机。影响他们的,是以手机为平台的节目:抖音、快手、B站、奇葩说、十三邀等等。这些对于传统知识分子非常隔膜的节目,在90后、00后那里,具有压倒性影响,我们与他们,无论从知识形态,还是内心关怀上,完全是两代人,有时候,甚至是三代人,爷爷与孙子的隔阂。虽然你可以不喜欢,但是不得不承认未来是属于他们的。知识上谁胜谁负,最后还是靠大自然对一代又一代人肉体的淘洗。”

走出朋友圈,构建真正意义上严肃的知识共同体

专业阅读和业余阅读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他们之间应该是互补而不是对立的关系。前者益智,后者养心。一张一弛,阅读之道,不可偏废。业余知识跟专业内容可以内在地结合起来,在我们的阅读生活中间,要打破那些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的偏执思维。在黑与白之间,其实有很多灰色和模糊的地带存在。所以我在三联书店出版的《与民国相遇》这本书的后记里面写了一段话,“对复杂性的认识、理解与接纳,或许是一个民族通过阅读历史走向心智成熟所必不可少的阶段。”对复杂性的排斥,其实就是对于真实历史、人性和社会状态的排斥,因为复杂性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种不确定感和焦虑感。但是一个心智真正成熟的人,就应该要面对充满不确定感的人生和知识,才可能成为一个自我挑战,有自我更新能力的人。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有本小说《生活在别处》,讲一种真正好的生活永远是像乌托邦一样在远处,现实中柴米油盐和困顿的生活是让人讨厌和厌倦的。通过对于远方乌托邦的浪漫主义想象来自我安慰,这可能也是对现实人生的逃避。

哲人海德格尔说“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的”,来到这个时代未必是你的意愿,那么你如何与之相处?如何在这个时代里面既有韧性又有智慧地存活下来,同时把真正的知识和文化传递给学生?我觉得这可能是摆在许多老师身上的重要任务。今天我们的生活更多是在朋友圈里展开,但是在其中如果不能获得严肃资讯和知识,你在情感、思维和认知上面就会停留在一个舒适区和同温层,不愿意面对有抵抗感的东西,因为那会带来困惑和痛苦。你所阅读、认知、交往的对象,永远是跟你的知识水准保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的,不能自我更新,所以朋友圈带来的只是知识资讯,并不能构成一个严密的知识体系,你从中只会获得一些谈资而已。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要真正地走出朋友圈,构建真正意义上严肃的知识共同体,克服“舒适区与同温层”的同质化阅读诱惑。

哈维尔倡导一种“生活在真实中”的严肃感,即不逃避,不犬儒,而是认真地对待时代与生命的伦理困境。确实,我们要面对真实的人生和时代,因为每个人与怎样的时代相遇,这是充满命定论的,不是我们可以选择的。但是如何阅读,选择什么方式的阅读,获得怎样的思维认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都是我们可以选择的。让严肃阅读打开心智生命,让历史记忆照亮未来。

(本文系作者在第五届南方阅读论坛上的演讲,经作者整理、修订授权本报刊发)

新闻推荐

《快乐大本营》开乘机安全讲座,感恩春运幕后英雄

2月10日,《新闻联播》“新春走基层”栏目播出了一段在铁路工作者中发生的真实故事:一名火车司机和一名列车乘务员在春节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