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带给我的
正月里,元宵前,如果说最火的一部电影是《流浪地球》,最火的一档电视节目当属《中国诗词大会》,在这个传统文化浓厚的春节里,看完了这档节目第四季,我一个前三季未看过的人,突然开始重温起过去那些陌生又熟悉的诗词。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多的人感叹“年味淡了”。原因我以为有两点:一是人们的仪式感越来越少。例如正月里串门,放烟花爆炸越来越成为乡下人的旧俗,新一代的城市人仿佛对此不感兴趣。二是人们快乐的阈值提高了。以前过年吃几回肉就是许多人的盼头,现在人们开始在肉里寻找菜。在《早春呈张十八员外》这首诗里,韩愈就说明白了这个道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缺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作者认为“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好过烟柳繁盛晚春风景,是因为那份满足感和期待恰到好处。
节目的精彩纷呈、精心动魄不用多说,更重要的是,看过节目后很多人开始去重新品味那些记忆里、课本上的诗词。诗词的美在我看来有韵律美、意象美、心境美。韵律美体现在那些平仄、押韵、朗朗上口的对仗工整里,意象美在于诗词仿佛带领读者进入作者描绘的画面中。例如李白《望庐山瀑布》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紫烟描述了阳光透云而过遥看的视觉效果,银河就囊括了瀑布一往无前,奔腾坠落的雄壮。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将唐朝边塞的风景一一展现:那是无风的一天,茫茫塞外一缕青烟直上,九曲黄河之上一轮落日点缀天空。
心境美说的是透过诗词的描述,我们仿佛也进入了人物内心,同喜同悲。李煜的临终绝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诗里将诗人亡国的幽思、无奈刻画为无尽的东流水,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里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将愁的绵延不绝与水的意象挂钩,让抽象的情绪具体化。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些“漫卷”“放歌”轻快的动作都体现了诗人的激动心情。通过对诗词的解读,作者生平的了解,历史长河里一个个名字变得丰满起来,也将历史解读变得生动有趣,每个诗人的成长依附于一段鲜活的历史,所以诗词同时是一段珍贵的史料。
有人问过一个问题,那些你读过的诗,背过的文章,最后都会忘记,那么它们到底除了应付考试还有什么意义?也许《中国诗词大会》告诉你,它已经悄然融入了你的生命里。让你面对晚霞与落日、飞鸟会突然想起“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面对柳絮纷纷会想起“春尽絮花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面对原始深山想起“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面对黄鹤楼想起“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让你觉得千百年来,人面不在,心境未改,与古人之间有了那么一点心有灵犀,此情此景不再孤单,就像是文化带给我们的感觉:温暖滋养、历久弥新。
新闻推荐
文丨文仔想必“迷路的木子洋洋”这个名字对于喜欢网上冲浪的人一定不陌生,活跃在各大热门微博的评论下,“迷路的木子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