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讲解员成长为科普大V 进击的“知识网红”河森堡
知识就是力量。
河森堡对这句话应该深有体会。就是靠着丰富的知识储备,河森堡成功应聘为国家博物馆讲解员,又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他通过在网上进行科普,成为坐拥300多万微博粉丝的大V。而最近,河森堡的首部著作《进击的智人》刚刚出版,让他的知识输出又多了新的途径。
从讲解员到网红再到作家,河森堡在进击之路上始终秉持着一个信念——将知识用有趣的方式普及给大家。
本报记者刘雨涵
咱“自己人”写的科普型历史书
如果你从书店的新书区里拿起《进击的智人》这本书翻开看,大概会认为这是出自一个外国作家的手笔。用地理学、气候学、生物学、天文学等科学知识来讲解历史,这在中文写作里还十分罕见。而合起书来一看作者名字:河森堡,好像还真是一个挺眼熟的外国名字。
事实上,河森堡是一个1988年出生于北京的地道中国小伙,这是他为自己起的网名,以此致敬自己的偶像——大物理学家海森堡。“我小时候就非常仰慕他,但是我知道我这一生都不可能取得他那种水平的成就,所以就把自己降了一格,大海之下为江河,他是海森堡,我就是河森堡了。”如今,河森堡在微博上有366万粉丝,在知乎上被34万人关注,是一位科普大V。
河森堡从年少时起,就通过阅读外国学者写的历史书籍来为自己汇聚涓涓细流,但这些书总是让他觉得自己是个“外人”。“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几个外国专家,他们各搬一把椅子围坐一圈开始彼此探讨,我则完全是个外人,只能站在圈外踮着脚听他们在说些什么。尽管我很想听听他们在讨论人类历史时是怎么描述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的,但在他们的交谈中,中国更多的是一个‘顺便一提’的地方。”
这一次,河森堡尝试着借用外国学者的思路,以“自己人”的角度来书写中国的历史。“我非常喜欢贾雷德·戴蒙德教授写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他喜欢用自然科学知识来解读人文历史,我也在这本书中贯穿了同样的思路。”于是,在《进击的智人》一书中,河森堡将清朝倾覆的原因追溯到印尼坦博拉火山的爆发,也就不足为奇了。
干不下去的讲解员成为网红
别看河森堡如今坐拥百万级的粉丝,就在两年多以前,他还只是一个以本名袁硕行走于世间的素人。2011年从首都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不出意外的话,他应该是进入某家互联网公司成为一名IT男,而河森堡却去应聘了国家博物馆讲解员的职位,而且还是那种“收入低,无编制”的讲解员。这全是兴趣使然。
虽然抱着极大的热忱,但河森堡还是时常感到委屈,“越热爱自己的事业,心里就越觉得委屈。”穿着整洁有型的讲解员制服,却被参观者随口叫“导游”或者“服务员”,尤其是拿着每月只有两三千块钱的工资,河森堡数次觉得自己真坚持不下去了,“我时常有一种抱着杠铃游泳的感觉。”甚至有一次他把辞呈都打印出来了,但是想起自己入职时立下的志愿——成为全国最优秀博物馆里最优秀的讲解员,他还是把辞呈给撕了。
为大众普及知识,是博物馆讲解员的本职工作。但普及不一定非要在博物馆里,网上也一样可以。想明白了这个道理,河森堡为自己开辟了新的战场。他2016年开始以网名“河森堡”在知乎网站上发表科普类文章,同年又参加了综艺节目《一站到底》。作为讲解员所特有的丰厚知识储备和流畅表达能力成为他的优势,粉丝由此慢慢聚集起来。
2017年4月,有短视频媒体为河森堡拍摄了个人纪录片,标题是“一个月入‘10万+’的知识型网红”。知识,成为河森堡的吸粉神器,成为他的变现法宝,“知识型网红”成为河森堡的个人标签。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这句有些年代感的俗语挺适合河森堡。谈到网红生涯,他感慨地说:“我觉得我人格又发育了一次,比之前谨慎顺滑了很多,主要是互联网给我的反馈太多了,而我又是一个非常喜欢自我反省的人。”
出乎意料的三十而立
比起知乎,河森堡在微博上更加活跃,经常一天发十几条微博,是个典型的“网瘾青年”。他会介绍国家博物馆最新的展览,会转发关于熬夜后果的科普文章,也会念叨一下自己经常光顾的餐厅倒闭了,还会“中二”十足地秀一下身材——“胸肌太大,把马甲扣子撑碎了。”
现在河森堡的微博粉丝有366万,而这个数字每隔三四天就会刷新一次。在微博上,称他为“河少”的一般是男生,而直呼“男神”的则大部分是女生。较高的颜值和健硕的身材,为河森堡吸引了一批女性粉丝,并且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在这个年代,知识就是性感。
不仅是网友,一众知识文化名人也非常为河森堡捧场。《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对他青眼有加,因为河森堡是他儿子在微博上唯一关注的人。马未都为他的新书作序,称赞其“能跨越如此高度,后生可畏”。马伯庸也为河森堡的新书宣传站台。今年刚满30岁的河森堡对于自己当下的状态有些意外,“比我之前预想的好,我之前没想到自己可以到这份儿上。”
河森堡去年在网络媒体上作了一场37分钟的人类学演讲,名为《进击的智人》,如今他将其扩展为一本20万字的书,并在扉页上写着“献给讲解员们”。河森堡在这本书中找到了一个全新的线索来贯穿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清末的历史,那就是匮乏。“我们的社会之所以会有如此这般的发展轨迹,其实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有些对于生存必不可少的东西始终处于匮乏之中,比如食物、水源、能源、性的匮乏。”
为知识买单成为共识
河森堡从新几内亚岛上诡异狂笑而死的妇女开篇,将生物学中让旁人发晕的“界门纲目科属种”概念,用现实中的事物来打比方。还把自己老爸玩“拱猪”得腰椎间盘突出的事例拉出来,说明直立行走对人类的影响。河森堡在书中应用了不少作为讲解员的宣讲技巧,“要想吸引观众,就要更多地去讨论一些具体问题,能举例子就举例子,不能举例子就打比方,尽可能让宏观抽象的概念落在实处。”有读者说,读这本书完全不像读其他简史那样需要耐着性子,而是“有趣到迫不及待”。让知识变得有趣,大概正是河森堡能够成为知识网红的关键原因。
知识正在变成宠儿,河森堡这样的科普博主成为大V,知乎、果壳等求知型网站受到追捧,文化知识类综艺不断涌现。大众对于文化知识的热情高涨,这让人想起了十几年前,以《百家讲坛》为代表的文化类节目也曾引领一股文化知识的热潮。两者对比,河森堡觉得还是有很大区别,网络给现在的人们提供了选择权。“在《百家讲坛》那个时代,由哪个老师来讲是节目组决定的,观众只能选择听或不听,而不能选择听谁的。现在大家在网上可以关注各种博主,你想听谁发言就可以听谁的。”
大众对于文化知识的渴求孕育出了火热的知识付费经济,河森堡正是其中的受益人。在河森堡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大V之前,他在网上开设一堂付费讲座,就能获得数倍于工资的收入。河森堡认为,知识付费经济的出现与知识产权的概念深入人心密不可分。“在十几年前,大家还没大有知识产权的意识,没有人愿意花钱去买知识。而现在,为好的知识内容买单成为大家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剩下的就是解决精神文化提升的问题。”
当下火热的知识付费经济对于河森堡而言,绝不仅仅是门生意,它更是拓展公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利器。身处其中并成为有话语权的一方,河森堡自觉身负责任感。比起网红,河森堡更喜欢称自己为“内容提供者”。他认为,一个好的内容提供者,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引导。“现在很多内容提供者都是大家爱听什么内容,他就去找这些内容来讲。但更好的状态是,你沉淀出一些好的内容,把大家的兴趣拉过来,这样实现的是引导,而不是迎合。”
新闻推荐
《知否》里的不为是小公爷身边的仆人,也是小公爷早恋路上的绊脚石之一。当小公爷想尽各种招数来讨明兰欢心的时候,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