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浪费美好且脆弱的同情心
赵耀
近年来,不少选秀节目中有选手倾吐悲惨身世,大多能获取评委和观众、网民的好感,从而晋级。但是目前形势有所变化,如果有选手故意“比惨”,现场可能被评委制止批评,网上可能被网友 “人肉”指责。这种改变,既反映了人们对依靠实力赢得比赛的呼唤,也折射了人们对消费公众同情心的厌恶。
人性本善,通常,人们见不得他人惨兮兮的样子,听到悲惨故事自然潸然泪下,同情的心理和舆论也会向其倾斜。然而,有人抱着投机取巧或侥幸心理,不愿自我打拼增强实力,不依靠实力而依靠“比惨”,企图赚取评委或观众的同情心。有的电视节目也正发现了这一看点,故意安排选手夸大自己的不幸,特意安排善于表演的评委陪着流泪,以此博取收视率。对于大众,一开始还稀奇,还心软,还戚戚然。但是,看多了、经历多了,再得知某个感人故事是编造出来的,瞬间产生了“同情心疲劳”和心理抗拒,不敢相信也不愿为之付出同情心。如此下去,当人们面对真正的弱者时,也可能会见惨不惨而同情不起来,长此下去会影响良好社会风气。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说:“同情是善良心地所启发的一种感情的反映。 ”社会应当充满善良,绝大多数人愿意产生同情并帮助弱者。然而这种同情一定是基于真实情节引发人们内心自发产生的美好情感,决不能被某些人谋取私利而利用。滥用并浪费公众同情心,会滋生社会陋习,正如罗曼·罗兰所说:“怜悯是一笔借款,为小心起见,还是不要滥用的好。”通过虚假情节博取同情心而获得的私利,不会长久,也终究要返还的。
公众同情心是社会道德的一个底线,是人性最易触动也最易受伤害的那部分。引导得好,必将弘扬美好道德风尚。比如,近期新闻报道的独腿女孩罗雨的故事就十分动人:她不因残疾自暴自弃,更不依赖他人怜悯,自力更生当了电焊工,爬山、滑雪、蹦极,挑战人生极限,活出生命精彩,赢得人们称赞。大家既同情她不幸的童年,更尊重她对生活的坚强乐观态度、顽强拼搏的精神。反之,那些依靠编造虚假故事企图博取同情,从而获取别人的帮助,并以此为谋生依赖的手段,玷污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一真理。每个人都应深谙“爱人不以理,这是害人”的道理,既不要以虚假赚取别人的同情心,也不要被利用浪费同情心。同情心,是一份很美好、也很脆弱的感情,人们都应珍视且珍惜,既不能吝惜也不能浪费。
新闻推荐
陈冲受访者供图《世界听我说》第三季日前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热播,最新一期节目中,著名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