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科技类综艺需平衡专业与通俗

安徽日报 2018-10-12 10:36 大字

■ 刘效仁

最近,《机智过人》《我是未来》《最强大脑》等泛科技类综艺节目受到不少观众的喜爱。某联合问卷网日前对2003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91.9%的受访者看过,76.1%的受访者喜欢看泛科技类综艺节目;53.3%的受访者建议加入时事或喜剧元素,52.4%的受访者希望节目更加严谨、专业。笔者以为,专业性、通俗性和娱乐性,这些要素,在泛科技类综艺中一个都不能少。

科学素养,是一个国家民众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科普工作力度明显滞后于科学发展,导致部分公众科学素养不高,也一直是我们的软肋,是科技文化自信缺失的重要因素。前几天科协发布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报告(2018年)》显示,中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从2010年的3.27%提升到2015年的6.20%,2018年跃升至8.47%。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不小的距离。

加大力度开展科普,推动公众科学素养的普遍提升,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亟待强化专业化、高素质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特别需要众多科学家的身体力行、勇于担当。将科学原理从枯燥的公式与数字中释放出来,还原成生动有趣的生活现象和励志故事,让科学通俗更接地气,公众才能喜闻乐见。

如何加强与现代传媒的联手合作?扩大科普宣传的园地,通过泛科技类综艺节目走近生活,亲近受众,无疑值得不断探索和创新。可喜的是,近年来以科普为叙事核心的综艺颇受公众追捧,其成功之处正在于,以其易懂性和亲和力扭转了老百姓对于科学的刻板印象。

比如《我是未来》,让默默无闻工作在第一线的科学家与科创工作者成了舞台上的主角。从 “全球无人机大师”拉菲罗·安德烈、“基因解码者”尹烨、“柔性先锋派”刘自鸿到发明“脑机接口”技术的韩璧丞等,均凭其人格魅力和科学涵养,受到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与喜爱。这种集纳、孵化“科技达人”的方式,既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展示自身魅力与社会影响力的平台,也以生动可感的方法演绎了科学原理,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有机结合。

从调查看,76.1%的受访者喜欢看泛科技类综艺节目,这充分说明,老百姓对于科技的热爱和兴趣十分浓厚,市场对于泛科技类综艺的需求仍在不断增长,既为该类节目的创作与播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提高了期待和欣赏要求。

一方面,既然是科普性节目,首当突出节目的科学性、专业性和严谨性。解释科学实验原理时,就要尽量通俗而不失严谨,不能一味追求节目效果,不顾真正的科学。有的节目只顾追求娱乐效果,而导致专业性弱化很多。另一方面,49.4%的受访者认为要有娱乐性,结合明星体验等形式营造喜剧效果。既可通过游戏、竞技设置吸引人眼球,亦要有普通人与科学家、高科技的互动;既要满足人们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培养独立思考精神,亦要将束之高阁的科学进行综艺化的诠释、娱乐化的表达,从而提高节目的可鉴赏性和娱乐性。

因此,如何让科学严肃性、严谨性、通俗性、娱乐性达到适度平衡,防止顾此失彼,出力不讨好,仍是泛科技类综艺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难题,对此,我们拭目以待。

新闻推荐

江疏影首曝前任:谈婚论嫁时对方突然失踪,后发现还是有妇之夫

本文由刘艺侨Joe原创,未经允许任何商业不得转载日前,江疏影在综艺节目《恕我直言》首次爆料了自己交往过的前任,她还在节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