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与“跑男”无关

安徽工人日报 2018-10-09 06:24 大字

最近,浙江大学对新入学本科生体育课,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36课时的体育课变成54课时,每天第十节课(16:45~17:30)统一定为“锻炼时间”。最“劲爆”的是:若想拿满分,一学期要跑满48次,男生每次不少于3.5公里,每学期要跑168公里,相当于绕西湖11圈;女生每次不少于2.5公里,每学期总计要跑120公里,相当于绕西湖8圈。

168公里听起来挺吓人,加之还有西湖作为参照,因此媒体用的标题也颇为耸人听闻,说什么浙大这是要培养“跑男”,诸如之类,似乎是学校不够人性化,对年轻学子缺乏人文关怀。但有心人算了个账:以一个学期4个多月计,学生实际上一个月只需跑不到12次,也就是每周大概不到3次。每次公里数的限制,的确看起来有点难度,但其实弹性很大,比如男生的3.5公里,只要求在12分钟~45分钟之间完成,其实散步即可,可见该规定鼓励、倡导的意味更浓,对20岁左右的年轻人来说,完成任务绝非难事。难怪有网友调侃:绝对的送分题。

其实,类似高校强制要求学生跑步的事情,浙大并非“始作俑者”。比如去年,云南财经大学就要求每一位大一大二学生单学期必须完成120公里的跑步里程,未达到标准的学生将重修体育课,学校使用课外锻炼APP进行监督。早些时候,西南林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都有类似举措。辽宁多所高校也在去年春季学期对本科生明确提出了100公里的跑量要求,实行打卡考勤,并且推出了跑步软件,自动记录跑步轨迹。同学们从抱怨到接受,效果不错。

高校为何对学生体育锻炼如此重视?一言以蔽之,形势所迫。

有学者曾概括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现状:“连续30年持续下降,近10年加速下降。”而大学生更是其中的重灾区。据《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比起2010年,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滑趋势,尤其是19~22岁年龄组的男生,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均有下降。国家体育总局和北京体育大学联合编撰的《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称,800米、1000米耐力测试,大学生整体成绩甚至不如中学生,有大学生跑到一半发生晕厥等状况。而江苏省教育厅公布的该省部分高校2014级大一新生身体素质测试情况显示,男生引体向上成绩非常“恐怖”,全省平均数不到3个,合格率仅2.9%。

大学生身体素质堪忧,从他们的生活方式也能找到注脚。有人就总结了,如今大学生生活有四多:快递多、外卖多、网游多,因此也就“瘫”得多。如何让学生不再“宅”在寝室,“瘫”在宿舍?强制性让他们跑起来,显然是个好办法。

强制体育也不是新鲜事。国内最高学府清华大学早在1919年就实行“强迫运动”制度:工作日下午四点至五点,图书馆、宿舍、课堂一律关门,所有学生必须穿短衣到操场锻炼。或许很多人都想不到,大师梁实秋曾因体育不合格而推迟了毕业时间,钱伟长也因体质弱而差点被拒收。著名学者吴宓,则因为跳远未达及格线而延期半年赴美留学。如今的清华大学也实行强制体育,从2017年开始,他们规定,学生不会游泳不能毕业,一时竟引起轩然大波。殊不知,早在1919年,清华就有“不会游泳不能毕业赴美”的规定。抚今忆昔,我只感叹,清华这“历史倒车”开得有些晚了。

强制体育看似不近人情,但自有其魅力,因强制体育不仅仅是制度强制,还是文化强制、环境强制——当学生尝到体育带来的乐趣,强制便会变成自觉。当强制变为自觉,体育之美便展现无遗,体育对于人生的价值亦得以彰显。清华大学的体育文化为何在全国高校独树一帜?也正是因其“强制”有方。

科学家汤佩松曾经感慨:“我在那时以及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克服许多困难和挫折以及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优良运动竞赛作风、态度及精神,是和在清华八年间的强迫性体育制度分不开的。”

而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施一公教授更是一语中的:体育锻炼是一种自强的精神、一种拼搏的气质、一种受益终生的生活方式。

大学生跑步与“跑男”无关,和生活方式有关,往大了说,也和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气质有关。兹事体大,切莫等闲视之!

新闻推荐

《家有儿女》电影版要翻拍了,制片人亲自请她来出演,徐峥大赞

《演员的诞生》真是一个神奇的舞台,上面出现过很多知名的演员,也有很多的青年演员因为上了这档综艺节目而大火比如彭昱畅,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