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造就的《明日之子》与《明日之子》造就的时代
看电视
《明日之子》以本土化模式,为更多怀有音乐梦想的年轻人提供多元包容的舞台。节目在做的,是找到这个时代的方法和通道,为观众、为行业造血,提供出大量的优质的音乐偶像。
文 |夕姐
在9月14日超过3个小时的收官之夜上,21岁的大学生蔡维泽最终获得了最多的认可,捧起一张白金唱片,摘得最强厂牌的头衔,为这个夏天里的这一场音乐偶像的制造运动划上了一个句号。
最终进入总决赛的三强之间的人气和实力并不悬殊得厉害,因此悬念也一直贯穿到了比赛的最后一刻,蔡维泽的拿下的最强厂牌,再一次让发掘原创音乐偶像的独秀赛道站到了最后,去年的毛不易同样来自这里,同样打着原创音乐的旗帜。
一档音乐选秀节目,连续两年让原创音乐人站到了最后,这在过往的选秀节目历史中是非常罕见的,既是一种巧合也是很强的必然。然而毋庸置疑的是,《明日之子》正在承担着为音乐行业源源不断制造着大量音乐偶像的功能,正如它在一开始就明确定下的目标那样。
打造这个时代年轻人的音乐偶像,《明日之子》旗帜鲜明,并且在第二季中,将这种目标通过节目理念和形态更进一步得到了强化。
美颜、独秀、魔音,节目用三个关键词去设置了三条音乐偶像打造的通道,并试图在这样的划分当中将更多优秀的和有可能性的年轻选手们网罗进来,不至于让他们排斥和淹没在传统选秀节目逻辑之下过于模糊或者过于明确的标准之下。
因此多元就成为了《明日之子》舞台上很重要的一个现象,出现在这里的准音乐偶像们,总是带着形形色色的特质,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表达着这个时代中的自己,也收获着属于自己的为数不少的追逐者们,在看似分门别类的划分中,实际上彰显着更大的包容性。
《明日之子》是用一种与时代语境高度贴合的本土化样式,来达到对音乐偶像的打造和打磨。
为时代年轻群体提供音乐偶像是选秀节目一直以来的一个功能和目的,中国社会十几年来的音乐偶像大部分都产自于选秀节目,而《明日之子》摆脱舶来样板的本土化创造,看上去正在迎来新一轮的高效化制造高潮,成为音乐偶像造血的强大动力。
十几年的时间,已足以让一代人成长,时代带来新的人群,还有新的媒介通道和路径,《明日之子》造星通道的打通,无疑是为这个时代中的新的年轻人们提供了一种他们的上一辈人所熟悉的却又截然不同的通道和体验。
超越任何过往的多元与包容
以最强厂牌终结这一季节目的蔡维泽,被唤作这个舞台上最酷的仔,不苟言笑、不善言说,是这个拥有自己独立乐队的男生身上最大的特质,音乐成为了他拥抱世界并且传递温暖的最好通道,不可否认,蔡维泽的音乐里都是能量和温度,以及与21岁的年轻极不相称的成熟度。
实际上,蔡维泽之外,包括田燚和斯外戈在内的“明日之子”们拥有着近乎完全不同的面向,他们每一个都是这个时代成长起来的独立个体,丰富和多元就构成了这个舞台的一个与以往任何时代的选秀节目相比都特别明显的特质。
《明日之子》确实搭建了一个足够包容的场域,只要拥有音乐上的才华、并且有足够的被追逐的偶像潜质,就有可能被卷入这场音乐偶像制造的场景当中,就像孤独的田燚,在五个月前恐怕还无法想象,凭借着嗓音和独特气质一直走到了第二名的位置。
盛世美颜、盛世独秀、盛世魔音,这三大赛道在第二季的《明日之子》中得到了延续,分别由李宇春、吴青峰、华晨宇负责带领,将音乐偶像中的独特的舞台魅力 、优质的创作能力和极致的声音表现力三种素质要求分别摘出来组成三大赛道。
实际上,《明日之子》的三大赛道并不是要对什么是音乐偶像下一个准确定义,相反是提供出更多的可能性,让更多的潜力者不至于在过于单一确定或者模糊不清的标准中被阻隔在外。
而每个赛道在保持自己特质的同时,采用的也并不是完全单一的标准,说到底,才华和偶像特质是他们所必须具备的共同要素。
在节目一开始,李宇春就对于美颜赛道的名称颇为不满,称要炸掉这个艳俗的标签,而实际上真正被推举出来的音乐偶像从来无法用单一的颜值就能够被打造,颜值可以成为特质但无法成为核心,实际上美颜两个字本就无可被炸毁,因为它的内涵本身就是远比名称要更丰富。
《明日之子》恐怕是目前所有的音乐选秀节目中,为数不多的将原创单独列为一个赛道、一种特质的一档。在两年的时间里,大量的原创音乐作品在这个舞台上被传唱,以毛不易、蔡维泽、许含光、张洢豪等为代表,为华语原创音乐和原创音乐人才提供了不少新的想象。
沉寂和萧条被看作是近几年华语乐坛的标志,那些被广为传唱依旧是一些被传唱许久的老歌,《明日之子》所打通的原创音乐的通道,已经为整个音乐行业提供了意想不到的新鲜血液。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舞台,或许贡献了不少金曲的毛不易已经成为了一名男护士,他的音乐何时以及能否为大众所发掘,都还是一个未知数。
连续两年,都是原创音乐人摘下最强厂牌,一方面印证着节目所构建的原创通道的有效性,让足够多的原创人才能够进入进来,另一方面也证明着节目本身的造星力量。
但同样地,如田燚、斯外戈、邱虹凯、黄翔麒等选手,也都代表了音乐偶像的某一种可能和样态,在节目中,他们的才华与个体化的特质也都被最大化地呈现了出来。
《明日之子》在音乐偶像打造的底层价值观上,就是以开放和包容去完成搭建的,对音乐、对个体本身都秉持一种尊重和包容的理念,并且在节目中不断地维护和鼓励多元的存在和表达,这也构成节目能够为行业和粉丝本身输送出为数不少的音乐偶像的一个根本动力。
基于本土时空的原创音乐节目表达
这一代的年轻人拥有着前所未有的开放式的文化消费环境,对于欧美日韩的音乐潮流可以如数家珍,但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也是前所未有的渴望能够拥有自己的本土偶像和本土流行文化消费的一代,对于本土文化的认知和自觉,实际上超过了上一代人。
拥有十几年的音乐偶像打造经验的《明日之子》的制作团队们懂得如何在不同的时代中去打造音乐偶像的方法,也看到了这样的时代土壤和诉求。
因此在当下的互联网平台上,节目选择了一种纯粹的原创化路径,打破了选秀节目数年来的舶来特质,根据本土的时空去完成一种全新的音乐品类的打造。
原创在中国的视听内容生产行业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明日之子》的团队原创的底气来自于对节目本体的思考和明确,那就是用极致的方式去创造出时代特质的音乐偶像,因此,无论是三大赛道的设立,还是观众在最强厂牌选拔上的绝对权力,都是为了这种极致打造去服务。
第二季的《明日之子》通过多个维度的升级,将这种极致打造进行更具象的落地,开始赛道选拔阶段的直播改录播,让选手个体的形象得以更充分塑造和展现的可能,他们与星推官之间的关系也为最终的推进奠定伏笔。
而赛道成型之后的比赛全部采用直播的方式,拉长了造星的仪式化过程,更让万千观众参与进来。
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对于音乐、对于偶像本身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表达,《明日之子》多元包容的选择、最大化参与通道的打通,都让节目的原创模式实现了与本土时空语境的交融和对话。
尽管节目过程也经历了一个不断维新升级的过程,但这种原创音乐节目的表达已经达到了足够的成熟度和高度,为这个时代中的音乐偶像的打造提供出一种难能可贵的样本。
新的参与人群与新的参与通道
对偶像的消费,是任何一个时代的年轻人们必然的一种心理和行为,而音乐偶像则是更具大众性的一种偶像载体,《明日之子》从一开始就明确打出了打造这个时代音乐偶像的目标,明确而直指。
然而每个时代的音乐偶像显然是不尽相同的,如果说邓丽君、罗大佑代表的是60年代生人的集体记忆,那么李宇春则可以看作是80后在大众媒介背景下的首次偶像制造狂欢下的产物,是一种更具个性化的、颠覆以往审美体验的音乐偶像的存在。
甚至几乎算是一脉相承而来的华晨宇与李宇春代表的一代音乐偶像也开始形成了区隔,更遑论毛不易、蔡维泽、斯外戈、田燚等新生一代了。
被互联网制造,是这一代音乐偶像的一个重要特质,《明日之子》显然也可以看作是互联网音乐选秀造星阵地崛起的一个重要标志。年轻人的视听消费和潮流文化制造的场地已经发生了转移,音乐偶像诞生方式的迁移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真实是这一代年轻人所普遍追求的,因此可以看到,无论是音乐表达还是个体本身,真实才是能够被推举出来的底线,无论是喜欢用文字和音乐去交流和表达的蔡维泽,还是孤独特质明显的田燚,亦或是网络渠道上生长出来的网红斯外戈,都有着最真实的底色。
在真实开外,则是足够的多样,各型各款都不乏拥趸,每个时代中的年轻人,似乎都能够在这些音乐偶像的音乐以及他们身上找到某种共鸣、寄托、投射以及宣泄的可能。
互联网的渠道将这种偶像与粉丝对接的通道进行了最大意义上的打通,粉丝在这场音乐偶像的制造中构成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通过线上线下的各种方式,完成着这场音乐偶像的制造运动,成为其中的重要一员,这种通道建立在互联网的技术和表达语境之下,独属于这个时代。
人类对音乐和偶像的消费似乎带着某种永恒性,《明日之子》在做的,不过是在这种永恒性中找到这个时代的方法和通道,为观众、为行业造血,提供出大量的优质的音乐偶像。
音乐偶像是无法被定义的,但却可以被制造,前提对时代年轻群体有足够的体认和尊重,《明日之子》显然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并且还将继续探索下去。
新闻推荐
机智!为躲避台风,蒋丽莎把四个子女转移到老家长沙,还在放风筝
去年,我们通过《爸爸去哪儿》第五季,认识了一个东北话十分地道的小山竹,大家都很喜欢她。今年我们也认识了一个山竹,只不过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