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唯大数据论”可以休矣

齐鲁晚报 2018-09-03 02:43 大字

本报记者倪自放

博士夫妇以“公式相声”挑战郭德纲,是近期的一个热门话题。在某档综艺节目上,一对博士夫妻自称创造了“公式相声”,一上场就赠送给评委郭德纲三本自己写的相声著作,并称“我估计您能看懂这本差不多”。随后,他还在节目中用手指着郭德纲为自己辩解,并在被淘汰后对郭德纲放话“走着瞧”。

据这位参赛的博士选手讲,所谓“公式相声”,是他将工程学中的有限元理论所有的公式类比到相声上,做出一套“相声公式”,并创建“行话”命名“单元”“效果系数”等。

表面上看,博士夫妇“公式相声”挑战郭德纲这样的网络说法,很像是综艺节目的一种炒作,这个说法的每个关键词都够“刺激”。据说博士夫妇下了节目之后,接受了三十多家媒体的采访,对于当事人或者这档综艺节目来说,炒作话题吸引注意力的目的都达到了。

实际上,所谓“公式相声”这样明显违背艺术创作规律的事情被拿来说道,反映了艺术“量化生产”的盛行。所谓艺术的“量化生产”,并不是说电视剧收视率或者电影的唯票房论,而是说目前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存在一种违背艺术规律的方法,即“唯大数据论”。

这个“唯大数据论”的量化生产,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创作一部剧,先要用“大数据”预测一下,用哪个流量明星会有多大的带动作用,首先要考虑“19到29岁的观众”要看什么剧;比如拍一部电影,先要拿出国内电影观众平均年龄是“21.3岁”、有“85%到86%”的观众“来自于19到29岁”这样的数据,至于这个“大数据”之外的观众,对不起,我们没有考虑你;比如网络综艺选秀节目,判断一个选手成功与否,要看“流量”大数据;大数据造了一个叫“IP”的概念,影响了观众在影院里能看到什么电影,根据齐鲁晚报记者的统计,近期在映的26部新片,IP翻新作品竟然超过了半数,不少电影的创作,依据的是某个题材之前在网上有多少的受众量这样的大数据,这让影院里充满了改编的IP电影。

“唯大数据论”量化生产,也体现了部分创作者的傲慢与偏见,“公式相声”的提出者挑战郭德纲言辞激烈,他把传统相声全部归为落后的思维;因为这种傲慢与偏见,某相信大数据的影业集团,敢于提出“我们不用专业编剧,只找网络作家和网络贴吧吧主写电影”。

“唯大数据论”主导下的部分艺术产品,在形式上、内容上不断跟风,造成了部分荧屏作品的畸形,根据数据为“19岁到29岁”观众定制的剧作,让荧屏一片仙啊、侠啊、魔啊;根据大数据生产的部分银幕作品,只能去啃IP电影的老本。

“唯大数据论”量化生产,表面上是“科学思维”,其实是违背艺术生产的规律的。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艺术生产本质上是艺术的个性化创造,那些只为“19岁到29岁”观众创作的荧屏作品,不少成了扑街货;反之,《北平无战事》《人民的名义》这样的精品佳作,如果用大数据来衡量估计没人敢投资,但事实证明,这样的精品佳作才是影视创作的方向。艺术创作不是一加一等于二,“唯大数据论”不过是影视资本的伪创新,不尊重艺术创作规律的艺术“量化生产”可以休矣。

新闻推荐

邓伦火速注册ins关注了陈小春,陈小春不用再关注邓伦假的ins了

文/黄鑫亮社交媒体的江湖上有时候李逵和李鬼往往会傻傻分不清楚,有的粉丝不看清楚会关注了假的明星社交媒体账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