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手艺新传承

阜阳城市周报 2018-08-02 01:07 大字

稿件来源:城市周报记者张凌庞诚通讯员余亮/文、摄玉雕、装裱、烧陶、首饰加工,这些看似古老的行当,却有着时代的新鲜味道。在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品位的今天,这些行业越发呈现出生命力。虽然机器和电子工业已经实现了这些行业的智能生产,但是在阜城却有这么一群人,仍坚持着这些行当的传统手工制作。本期风尚志,我们一起走近这些现代手艺人。

指尖上的雕刻艺术 手艺种类:玉器雕刻

中国有句谚语:“玉不琢,不成器”。玉雕艺人根据玉料质地、色彩、块度、形状、加工性能、市场需要等特点,结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意识,独具匠心地设计、雕琢出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形、色、意兼备的工艺品。郭彦群就是这样一个玉雕艺人,1989年出生的他已经从事玉雕11个年头,在阜城玉雕行业可以算是个“老江湖”了。

走进郭彦群位于文化一条街的工作室,仿佛进入一个精美的玉器殿堂,目光所及之处的玉器都是由郭彦群设计雕刻而成,观音、佛像、佛手、貔貅、手串、摆件,应有尽有。在机器工业大发展的时代,玉器也大部分实现了机雕,但郭彦群却坚持手工雕刻,他认为玉石有了手心温度的浸润会更加有灵气。

从小生活在玉器世家的郭彦群耳濡目染玉器文化,自然而然爱上这一行,在接触了和田玉后,郭彦群很快被温润、细腻的和田玉所吸引,而这也与他内敛、沉稳的性格相契合。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郭彦群一边如饥似渴地阅读与雕刻艺术表现有关的其它学科书籍,一边利用出差机会向全国知名玉雕人和玉石专家请教,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

在郭彦群心中手工雕刻有着机器雕刻所不能取代的优势,他认为手工刻出来的玉件具有空间性、立体性和想象性。因为和田玉是温润、细腻的,也应该来表现细腻的事物,在郭彦群看来,玉雕创新必须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扬传统,创新不是抽象,不是变形,玉雕作品一定要让人看懂,一目了然,以小见大。

珍贵的玉石原料,不允许半点浪费。即使是雕坏的玉石,也要根据现有样子再次设计。因玉而变、因人而变的构思理念赋予它们或灵秀或磅礴的气势。“和田玉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怎样根据原材料的自身特点,最大限度地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又要完美地体现创作者的意图,使两者达到自然天成的效果,是玉雕人追求的境界。”郭彦群说。

宁心静气坚守传统 手艺种类:手工装裱

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装裱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工艺,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字画经过精美的装裱,不仅更加美观,而且易于保存。如今,随着机械化装裱的推行,手工装裱正在被取代。但有一些装裱匠人依然选择坚守,牛标就是其中一位,在阜城从事手工装裱近30年,牛标的装裱技艺可谓炉火纯青。

伏天的傍晚燥热难耐,牛标的装裱工作室内却是一片平静,走进这方雅地,发现既没有开空调也没有开风扇,牛标正聚精会神地装裱字画。熬糊洗浆、湿托画心、画心裁方、托绫、立轴,每一步都那么一丝不苟。“手工装裱一幅书画作品,工序繁多,前后需要一周到半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牛标介绍说。

装裱书画是一门细致活儿,慢,是手工装裱的主要特点,也是牛标工作的一种状态。“手工装裱工艺繁复,材料考究,虽费时费力,却能助书画作品焕发美轮美奂的艺术风采和历久弥新的艺术生命。”对于牛标而言,坚守手工装裱的原因莫过于对这一传统手艺的热爱,以及对字画的珍爱。

手工装裱,与文人创作文学、书法家写书法一样,都是寂寞之事,须得静心静气,戒躁戒急,稍有不慎,不仅前功尽弃,更祸及他人作品。但与文人不同的是,装裱时不能随意发挥,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动作都要求细致入微,慢工轻(。“这是跟时间较量耐心的事,没耐心不细心,再好的手艺也没有用。”牛标表示。

牛标认为,书画不装裱不易收藏,中国书画正因有传统装裱的神助,才得以保存流传。只有经过托裱画心,使之平贴,再依其色彩的浓淡、构图的繁简和画幅的狭阔、长短等情况,配以相应的绫绢,装裱成各种形式的画幅,使笔墨、色彩更加丰富突出,增添作品的艺术性。从字画保存时间及二次揭裱等方面来说,手工装裱是对书画最长久、最安全的传承。

新闻推荐

《千年等一回》有句歌词竟隐藏26年没被发现,白娘子都不知道

《新白娘子传奇》和《西游记》、《济公》一样,是“看着我们长大”的电视剧。赵雅芝扮演的女主角白素贞一角已然成为经典,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