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文化为何引共鸣

齐鲁晚报 2018-06-13 03:15 大字

□星文

余光中的一首《乡愁》曾经打动无数读者,除了诗歌的文字魅力之外,也验证了“乡愁”情结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大概正是因为契合了现代人内心深处无法割舍的乡愁情结,近年来,荧屏上的一股“乡愁”风愈刮愈盛,也打破了电视综艺节目长久以来被明星、娱乐霸屏的格局。

何谓“乡愁”?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就是对故国、故园、故人的思念、回忆,是对故乡一草一木的顾盼、眷恋,是蕴含在其中的厚重人文、积淀在其中的历史岁月,是故乡土地留给自己的爱与恨的记忆。乡愁其实也是一段厚重的历史、一种深深的情怀,乡愁文化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

莫言的高密、贾平凹的商州、刘震云的延津、阿来的嘉绒藏区、迟子建的东北、毕飞宇的苏北……6月8日起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纪录片《文学的故乡》,跟随作家们回到故乡,还原他们的童年往事和创作历程,实际上也是在讲述作家们的乡愁,同时让观者从中反观自己的故乡与乡愁;大兴安岭的驯鹿村、新疆最西北喀纳斯的禾木村、云南普洱澜沧县的老达保村、福建闽东海边的东壁村……以存档东方村落为出发点的纪录片《了不起的村落》目前已推出第二季,播出后勾起了不少人的乡愁;央视推出的纪录片《记住乡愁》迄今已播出到第四季,收视热度不减,而且观众的参与度很高,有网友有感而发,对一些古镇进行过度商业开发的现象进行吐槽,相关微信话题榜排名也一路飙升,该节目还进入一些中小学校,被老师当成教材,化成一堂堂“微型历史文化课”。近年来,像这样能唤起人们那份浓郁乡愁的电视节目还有不少,如《绿水青山看中国》《舌尖上的中国》《味道中国》《本草中国》《二十四节气》《伟大的一餐》《餐桌背后的中国》《传家》等,都不同程度地拨动了观众的心弦,有的还掀起了荧屏收视热潮。

为什么“乡愁”能成为电视观众追捧的热点,特别是能让生活在城市中的年轻观众有所共鸣?这一点,值得那些仍然热爱追捧明星与低龄化娱乐节目的电视人、文化人思考。

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让千千万万古村落根植在中华大地上,成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村落里留存着家族的祠堂、世代相传的祖居、槐树下的千年古井,遗存着祖辈们在劳动和生活中产生的对忧乐、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与态度,遗存着大量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留存着一代代人生于斯长于斯的童年记忆和乡愁根系。随着社会转型加快,特别是城市化、城镇化推进,人口加剧流动,因为工作的关系,很多人只有每年过年的时候才能回家与一家老少团聚。虽然很多人的工作地点已经变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但时间越长,却越能感受到那种发自内心的牵挂。

与此同时,城市文化的五光十色、社会文化的扑朔迷离、外来文化的交织叠加,让人们认识文化的视野更广、更宽,也对乡愁文化带来了挑战。有的地方对自己的乡愁文化快要忘却,有些地方文化、民族文化仅作为表演、旅游之用。有些村庄仅余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有些地方原生态面貌彻底改变,文化遗产传承青黄不接。但事实上,乡愁早已内化为我们的情感密码、文化密码,成为我们的一种生命的惯性行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乡愁”中的故乡。如若失去了这个精神故乡,我们就会像流水浮萍一样失去一切,摒弃了乡愁文化谈文化、看文化,未免显得苍白无力。可以说,讲述“乡愁”的电视节目正是击中了我们内心最深处的这种需求,牵引着远离故乡的人通过荧屏去寻找精神故乡,同时也最大限度地留存住即将消逝的乡愁文化。

大众传媒产业景象繁华、规则残酷,但凡一个电视栏目都有它的生命周期,长久与否,兴衰与否,其根本在于节目内容。“乡愁”文化类节目受到欢迎就足以说明,电视节目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唯有贴近生活、贴近心灵、贴近大地,既追求“有意思”,更追求“有意义”,才能收获更大的社会效益。大江大海、山林田野,是亿万中国人记忆开始的地方,孕育了现代中国无法割舍的精神原乡。融入乡土元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打破“明星叙事”,是电视节目特别是综艺节目走出“创意危机”的好选择。

新闻推荐

黄圣依让安迪三选一,自己决定上学的地方,儿子的选择让她很欣慰

本文首发于企鹅号,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观众们非常喜欢的亲子类综艺节目《妈妈是超人3》已经收官了,《妈妈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