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文化节目唤醒沉睡的诗心

齐鲁晚报 2018-05-01 01:32 大字

□玉瑶

今年4月初,在第三届《中国诗词大会》上,来自杭州的外卖小哥雷海为大爆冷门,击败北大硕士、《诗刊》编辑、三届元老级选手彭敏,夺得冠军。这个坚信“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质朴小伙子在采访中提到,他会在送外卖间隙的一两个小时里见缝插针地读或背几首诗,如此坚持多年。这是个励志故事——一个平凡人如何在琐碎生活中为自己找到精神寄托;也是个感动故事——古老的诗歌如何泽被滋养了今日中国的芸芸大众。正如节目总导演颜芳所言,“普通人身上能绽放更多的光芒”。

连续举办三届的《中国诗词大会》及今年的《经典咏流传》作为“清流”文化节目,之所以能从一众“小鲜肉”、真人秀的霸屏中脱颖而出、获得广泛关注与好评,不在于多么浓重的竞技性和表演性,而在于唤醒了国人在日常碌碌生活中一直存在但沉睡已久的“诗心”。人们放下手机,记起曾经一同忆诵过的巴山夜雨西窗烛、天涯此时共明月。

相比起外国诗歌作为“桂冠艺术”的贵族性,中国古代诗歌的特别处和可贵处,乃是它对日常生活的浸润、与天道自然的关联,以及在教育普及化的今天,为每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文化教育打底的意义。一个人未必读过多少书,有多么高深的学养,但也张口能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这意境明澈、平白如话的四句二十个字中获得最初的对“美”(包括意境美和音律美)的体悟和对乡愁情感的最朴素自然的感同身受,还能在下一个相似的情境中联想起它。

自上世纪80年代文学热潮退去以后,在市场大潮冲击下,读诗写诗成了少数文学青年和专业诗人的专利。中小学教学大纲上要求背诵的篇目,更是被一些家长和孩子视为苦药。人们不禁追问:读古诗有什么用?

网上曾经流传这样一个帖子,一位母亲说,我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看到夕阳西下、鸟儿归巢时,脑海里浮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仅仅是“看,这么多鸟,真好看!”一个简简单单的愿景道出背诵古诗的缘由。那些儿时摇头晃脑、囫囵吞枣背诵的不甚理解的诗词,是我们亲手埋下的种子。当有一天遇到某处风景或者拥有某种心情,相通的心意电光石火间穿越千年,那些古诗文就被恰到好处地唤醒,如同沉睡千年后开花的莲,亭亭玉立地浮在面前,以至于无法用更恰当的语言形容。就像雷海为所说,看到一个名叫“采苓”的人,会说“采苓采苓,首阳之巅”;与友人告别,会感叹“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参加活动结束,曲终人散,又会感叹“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来参加诗词大会,会高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而他最喜欢“天生我材必有用”,豪情满怀,充满自信和乐观。遭遇顺境,可以用来自我肯定;遭遇逆境,又可以用来自勉。所以,当诗人的创作深情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当下的你“虽隔千秋,欣如晤面”。

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在曾经的中国教育体系中,并不占有一个主要的地位。与任何智识教育、身体教育甚至道德教育相比,它们都是“虚”的,无所为用,仿佛是只属于一小拨文化艺术从业者的“专修课”。不过,这些年来,尤其是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倡导和弘扬,这方面的教育开始为更多人所注意、所重视,人们对古诗词、对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亲近。

在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的当下,对理想的追求、对家乡的思念、对美的期盼始终如一,我们和古人的精神纽带并没有断裂。媒介技术发展,更是为诗词传统的发扬带来契机。

雷海为对诗词的热爱之所以感动我们,并不简单地因为外卖小哥在逆境中坚持读诗背诗,更在于他通过古诗词为生活赋予了多一层意义。诗意的生活不只是闲情逸致,更是破解困局、砥砺前行、追求美好生活的丰沛源泉。

新闻推荐

《快乐大本营》吴昕钢板身材笑点十足 何炅一番话帮她锦上添花

昨晚播出的最新一期《快乐大本营》节目中,吴昕贡献了不少笑点,尤其是张赫和她合作的那段,吴昕的身体像钢板一样笔直引起现场观众以及电视机面前的观众爆笑。本来前面一段张赫的表演都非常帅气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