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爸妈来相亲
据说时尚是个圈、十年一轮回,这个规律放到中国影视圈,那也是不虚的。算起来,相亲节目在中国荧屏上已是二起二落。上世纪90年代末的第一波“相亲热”由台湾地区的《非常男女》,后蔓延到全国,催生出30多档同类节目,包括上海的《相约星期六》、湖南的《玫瑰之约》等;第二波则于2010年随着《非诚勿扰》崛起,极盛时几乎每家卫视都跟风推出了相亲节目。每次,热度的持续期在三至五年,之后便进入收缩期,蛰伏几年后借“爆款”的诞生再度爆发。
“爆款”出现后一拥而上的同质竞争、节目形态固化后的新鲜感缺失,使得中国相亲类节目和其他类型的综艺节目一样,很难保持长久的生命力;然而男女交往的“刚需”,又证明此类节目永远不缺观众,于是,相亲节目呈现出明显的周期化。不过,这并非简单的重复,除节目形态、舞美包装的升级之外,更是社会价值观的变迁———第一波“相亲热”中的男女嘉宾主要是奔着结婚去的;《非诚勿扰》一开始就宣称“只创造邂逅,不包办爱情”;而在父母比单身男女还要焦虑的今天,新一轮“相亲热”呼之欲出,出现了《中国新相亲》《新相亲时代》,干脆让父母走上相亲的主舞台。
《中国新相亲》《新相亲时代》,这两档节目的背后其实是同一家制作公司,即制作《非诚勿扰》的那一家。这些节目的模式都源自英国的《MeettheParents(拜见父母)》,但看过英国版后你会发现,虽然舞美相仿,中国版在价值观方面的“中国化”一目了然。
“代际矛盾”就是中国版的最大看点,折射出“巨婴”、年龄歧视、南北差异等一堆争论不休也未必有解的社会问题,而在英国版中父母的角色则是用来轻松幽默地展现家庭日常生活的,基本上不存在代际冲突。英国版中父母与男女嘉宾互动时聊的大多是兴趣爱好,年龄、地域、收入、房产这些中国父母最爱问也最关心的问题,根本不会出现。带上爸妈来相亲,虽然这个创意来自英国节目,但从节目效果来看,反而更适合中国。毕竟,在中国传统的婚恋观中,婚姻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在当下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父辈与子辈之间、不同阶层同龄人之间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天差地别,说实话,如果中国版能够如实、客观地展现出这些多样化,不必刻意去炒作极端言论,也完全可以做得比英国版好看过瘾。
(朱美虹)
新闻推荐
北京海淀法院微博3月28日消息,因认为浦发银行未经允许擅自使用其肖像、姓名制作广告宣传,贵阳来点广告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汉王清风科技有限公司对侵权广告进行传播,主持人马东将上海浦东发展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