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媒体人徐冰出新书:文青老了格调不掉
刚入行的时候要做一期关于上海流行音乐三十年的专题,向音乐媒体人徐冰约了一篇稿。
当时不懂,看他罗列一堆关键词,文字干得挤不出一滴水,觉得“老法师”也不过如此,不过是知道得多一点。
后来发现“老法师”讲古是有力道的,读过徐冰新书《余音梦花街 靡靡思南路——上海流行乐私人话本》就服气了。
故事人人爱看,人人都能讲几个。讲古难很多,需要扎实的知识和阅历带来的眼界。
这本书是徐冰在《TimeOut上海》的专栏集合,主题是当代上海流行音乐。不是一本正经的梳理,一篇篇文章角度各异,夹杂他的私人往事。很奇怪的,讲古忌讳太个人的东西,徐冰的这本小书眼光却相当精准。
每个行业都有幕后英雄,徐冰就是上海流行音乐的幕后英雄。此徐冰非彼“天书”的徐冰,他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路音乐万花筒》节目的监制。放到历史里面看,这个节目是当时上海人接触流行音乐的重要渠道。后来他创办上海电台流行歌曲排行榜/中国原创音乐榜,也是史无前例的壮举。
徐冰(中)
上世纪九十年代做音乐,电台是最重要的码头,两岸三地皆是如此。徐冰不是音乐专业出身,和那个年代的标准文青一样凭着听得够多,也爱读书,一腔热血,以及迫切想做出名堂的愿望出头。
他是上海浦东人,人脉广,有担当,又懂得欣赏美丽女性,对广义上美的追求至今不衰。徐冰请老朋友李义东为他作序,序里有一句:“徐冰身上暗藏着少许当年杜月笙先生的影子。除了出手稍逊阔绰外……”很得精髓。
说回这本书。谁会是它的受众呢,不知徐冰是否想过这个问题。
年轻人对书里的“古”不感兴趣了,连作序的著名音乐人罗大佑和李泉也可能只闻其名,未必听过他们的音乐。
上世纪九十年代华语流行音乐兴盛时用年轻追过潮流的人,又有多少愿意细读一隅的往事。关键词:上海,八九十年代黄金时期,流行音乐。
但只要稍微感一点兴趣的人,翻开,就能顺畅得一口气读下去。
离开电台后徐冰变成自由人。脱离体制,黄金时代过去,再要重创当年辉煌的希望很渺茫。
他曾经抓住时代的机会,但仍有很多志未酬。多少次在文章里提到,上海终究还是没出几个能走很远的音乐人/歌手。
徐冰总结罗中旭吃亏在哪里,他以为原因是:“上海人有个毛病,不熟悉江湖也不善于江湖更不懂江湖义气”。他试图从江湖的角度解释当代上海流行音乐人的集体命运。
但你不要因此以为他的见解就停留在江湖层面。
讲座现场
《余音梦花街 靡靡思南路》主题不大,面却不窄,人面、场面、情面俱全。
写人,他都是动了感情的。很多人都和时代一起过气了,但他不以成败论英雄,总能够回到过去的某个恰当时刻,捕捉到别人的人生里比较核心的部分。
偶尔也写一个正当红的人,他写的薛之谦好过我读过的所有关于薛之谦的文章。他揣测薛之谦心里的沟回,与大众对明星隐秘的期许不谋而合,因此前者越釜底抽薪地卖乖,后者越被戳到G点。
徐冰写场面的文章都很扎实,就像最早认识他时的那篇约稿,全是干货。
有一批上海老文青,对上海是真的爱。他们流连老城厢和上只角,淘旧书新碟,以各自的方式延续这座城市的文化和生活气息。流氓老了腔调不老,文青老了格调不掉。
徐冰是其中一个。他为上海画了好多张地图,不厌其烦地记录上海的音乐地标,为上海流行音乐走过的每一小步细心标注。
你会发现,历史湮没很多人事,同时又有很多事在重复发生。读徐冰写的往日种种,或许能帮助你解开现在的疑惑。
合嘉宾影,从左至右:女中音王维倩、设计造型师谢丽君、徐冰、张明、歌手罗中旭
这本书的开篇是罗大佑为他作的序。罗大佑的目光远,一眼望到陈歌辛的老歌《永远的微笑》。“我不能够给谁夺走仅有的春光/我不能够让谁吹熄胸中的太阳”。当年罗大佑建议杜琪峰用这首歌搭配《黑社会》里大佬们选“话事人”的场景,以老上海情歌对生命的无限热望与淡然,衬得大佬们顶在杠头上的一本正经不过是一团烟,马上要散掉的。
徐冰是做实事的人,目光没有罗大佑那么远,但二人态度是一致的。罗大佑谈的是曾经“三不管”地区上海开流行音乐开风气之先,传承至今。徐冰写的是落到实处的蛛丝马迹,串起来就是传承的实际路线。
他把自己曾在流行音乐一线的往事稍作整理就拿给读者看,能读到多远要看读者自己。
见字如见人,《余音梦花街 靡靡思南路》是老朋友聊天的口气。他的骄矜、唏嘘、自省,对一路上同仁们的理解和珍惜,都是真实的。
徐冰人到中年脾气不变,当初就是耿直让他离开体制。书里情面文章也收录几篇,为几档大型选秀节目说说话。但即使说好话,也藏不住要冒几句真心话,嘲叽叽戳人家的腰眼。出发点是好的,和年轻时一样希望上海流行音乐能成气候而已。
新闻推荐
粉丝在立牌上写下对王凯的祝福王凯近日迎来了他的35岁生日,在生日会上王凯与影迷互动玩游戏,还与他们同台飙戏,好友马天宇则作为嘉宾现身。出道以来,王凯凭借《琅琊榜》《嫌疑人X的献身》等作品俘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