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视病人如亲人 希望世人消除偏见

枣庄晚报 2016-11-09 00:00 大字

有人说,人这一辈子,做一件事容易,要一辈子做一件事就难了。身为“60后”的刘忠新放弃晋升的机会,在麻风病防治岗位上坚守了33年。

骑着自行车宣传麻风病知识

枣庄市皮肤病性病防治院麻风村里,刘忠新正在跟麻风病人唠家常。谈起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刘忠新感触颇深,“当时市皮防院要派皮防专职医生到各区配合开展麻风病大普查工作,很多麻风病人受到歧视,有的病人住在村庄外、河边、山上,生活非常艰难,有些病人因发现较晚造成严重畸残并伴有麻风溃疡的情景时,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为他们做点什么。”

然而,从事麻风病防治工作多年的老同志,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干麻风,光有决心不行,还要有橡皮肚子飞毛腿,只有这样才能干好。”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刘忠新真正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九十年代之前,麻风病防治工作所使用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每天我就骑着自行车带着水壶、干粮、蚊帐、铺盖,翻山越岭,一年四季走村串户,宣传麻风病防治知识,调查随访麻风病人。”刘忠新说。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骑着自行车经过一条盘山路,下山时自行车刹车失灵,我连人带车摔向路边,幸亏被路边灌木挂住才没掉到山沟里,爬起来后发现,身上多处被灌木扎伤,到处都是血口子,由于天气炎热,过了几天很多地方都感染了,疼痛难忍。但我吃点消炎药包扎一下就继续投入了工作。”对于当年发生的一幕,刘忠新仍然记忆犹新。

在33年里,为了解和掌握麻风病的防治情况,刘忠新先后骑自行车对薛城区、山亭区、峄城区、台儿庄区、市中区,五辖区内的现症病人和治愈存活病人全部进行了走访查体,取得了病人基本情况的第一手资料。

发生的两件事令他终身难忘

“1987、1988年的时候,在山亭区有个麻风病人50多岁,家里有老婆、孩子。查出病来以后呢,给他送药,在家里让他保守治疗。”刘忠新回忆说,“当时,按照规定,要把病人情况通报给当地的防疫站,在一次开例会的过程中,相关人员没有做好保密工作,把病人信息透露出去了,结果家人和亲戚都不理他了,老婆、女儿都跟人跑了,这个病人压力太大半年就死了。”

“还有一件事也是发生在山亭区,也是在80年代末期,当时老两口查出得了麻风病,也都治好了,家里有三个孩子,当时学校里一听说,就非常害怕,怕传染其他孩子,就不让这一家的三个孩子上学。”刘忠新说,“医院领导得知情况后安排我和另外两位老同志前去解决,经过多次沟通,向校方讲解麻风病防治知识,给他们多次重申这个病治好了,不会传染,才消除了校方顾虑,让其子女顺利入校。”这两件事让他触动很大,也让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在麻风病防治这个特殊的岗位上坚持走下去。

“这就是个良心活”

麻风病人常说,刘忠新就是他们的亲人。每天他都要为麻风病区住院病人诊疗、清创换药,走访辖区内的麻风病人为病人清创换药,教病人做自我护理。不仅在治疗上,在生活上刘忠新也想尽办法给予病人们照顾。在麻风村的院子里种菜养鸡,一个星期保证让患者吃上3天肉。他积极联系国内外的义工志愿者,来慰问麻风病人,为住院麻风病人赠送床、橱子、残疾人用具、取暖煤等。除此之外,他和院领导主动与市残联联系,为麻风病人争取了轮椅、拐杖、防护鞋、防护眼镜、自助餐具等280件,并及时发放到五区一市病人手中。

有人认为刘忠新是傻子,自己捞不到半点好处,却还那么努力工作,甚至做自己份外之事。刘忠新听到后却连连摇头,“这个活就是个良心活,麻风病人最需要的就是大家的关爱,有时候你给病人掏掏耳朵、聊聊天或者一个微笑,他们就很满足。”别看他在麻风病人面前能说会道。可在同事眼里他却是个不善言辞的人。“他总是干的多,说的少,打从学校一毕业就留在了这里,本来他可以去大医院,但他没有离开,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殷院长说。

枣庄市康复疗养院即将完工,对于未来,刘忠新只是腼腆的一笑,“未来就是好好的干下去,为麻风病人服好务。”临走时,刘忠新一再对我们说,“现在很多人对麻风病人有偏见、有歧视,下一步希望能够借助你们多多宣传,能让更多的人对麻风病有个正确的认识,消除社会对麻风病人的错误看法,更多的关爱他们,毕竟在这里很多老人,已经七八十岁了,他们更孤独,更渴望融入社会。”

(记者 王正 文/图)

新闻推荐

一家开空调 邻居来“蹭暖” 增进感情 节省电费

晚报讯(记者王晨曦)“刘姐,饭做好了,快上楼吃饭吧!”这段时间,因为还未集中供暖,市中区德仁俊园的几个邻居便商量几家人聚在一家开空调,不仅增进了邻里感情,更节省了电费。进入10月底,枣庄市气温骤降,很多市...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