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被相亲?这些建议不妨一看
对许多远离家乡在外求学工作的青年人来说,每次春节回到父母家中可能都面临着“催婚”。父辈或许执着于延续大家庭的理想,或许只是盼望儿女过上有伴侣相伴的生活,总之,如果你还单着,那么十有八九逃不掉被相亲的命运。
澎湃新闻采访了两位相过亲也对相亲平台有长期观察的女学者,第一位吕珊珊是一名有近十年高校教学经验的教师,本硕博都在北京大学就读,专业为人文学科。从古代文学中的爱情,再到校园网中最初的 “相亲”,她还想给男性一些具体建议。第二位熊二从2019年就关注各种名校相亲平台,她常常阅读“陌上花开”这个互联网相亲平台的嘉宾信息,网友们给她起了个外号叫“陌学高级研究员”。不要找“互补”的人
吕珊珊/口述
真正合适的人,不管在哪里,都可以很快认出彼此,相亲也是一个途径。不过,我建议先不要指望相亲,先试试线下认识,哪怕是试错,也可以帮你明确你想要什么。
我当时是通过校内网找到男朋友的,校内网是以在校生为主的一般交友网,我在校内网认识了一个女网友,她介绍我去了一个诗词论坛,我在那个论坛上看到我先生的诗,很喜欢。后来论坛组织了一次线下见面,他的形象和谈吐我都觉得很舒服,我们就成为了朋友,在一起谈论诗歌和艺术。
三个月后,他见过了我父母,我们成了男女朋友,我和先生都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我们两个人能聊天,有激情,他的专业是我的爱好,我的专业是他的爱好,他很温柔,能容忍我不做家务、不打扮和暴脾气,很快就开始讨论结婚的事。又过了三个月,我们就结婚了。好饭不怕晚,但能早就早,爱情值得。
前段时间,复旦大学沈奕斐教授曾批评某名校相亲平台是“给爱情设置了门槛”,缺乏异质性的火花,但“异质性”这个词激起了我的PTSD,过去的词儿叫“互补”。
我没男友的时候就经常被这么训诫。比如一个完全没有人文素养的工科硕士追我,我不喜欢,就会有一大堆人劝我,说“就是要互补的才好,都找跟你一样的没法过日子的。”当时我以为是我错了,但我实在无法欺骗自己的感受,以至于我错误地以为,过日子就是得难为自己才行。
遇到我先生后我发现还是要和同类谈恋爱。我们过得很好,那些“互补”的家庭是运用各种智慧化解问题,而我们是压根没有问题。我认为我们过得好,是因为我们一样的地方,不是因为我们不一样的地方。
非要女博士嫁一个男文盲才算“异质性”吗?背景相似的人不能找“异质性”吗?我认为根本没必要刻意找“异质性”。很多媒婆以“互补”为借口,故意给女生找配不上她的男生,这是为了恶心她,是为了发泄对优秀女生的仇恨。
我认为在婚姻匹配上,学历非常重要,金钱非常不重要,学历包括受教育的程度和就读高校的层次。以学历为筛选门槛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如果一方(尤其是男方)学历较低,他很难放平心态,大概率会各种纠结,导致没办法好好谈恋爱。学历背景差异过大也会导致双方互相歧视,带着有色眼镜看人,沟通更难。
我们今天的出身不是一生下来就决定了的,是可以靠少年时代的努力争取的,相似的学历背景,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共同经历。你们可以在同一个学校读了四年书,互相不认识,但你们共享过同样的食堂,同样的图书馆,那么将来谈恋爱结婚的时候,就会很有共同语言,很容易明白对方的感受,也不太容易发生谁看不起谁的问题。你毕业的学校,说明了你人生学习能力最强的一段时间,是在哪里度过的,这对一个人的三观和心理素质有决定性的影响。我们今天说的出身,首先是指出身的高校。
金钱就太不重要了。古代贵族社会讲“门当户对”也是讲这两个家庭性质相似,不是谈钱,讲钱是让人看不起的。讲钱就意味着别的东西可以为钱让位。你学历低,因为多挣几个钱,就娶学历高的,在我看来是不行的。学历差异大不是不会有爱情,但是需要更多的经营,难度很高。
男性相对于女性的优势正在缩小。过去可能一个很普通的男性劳动力就可以养活一大家子人,女性几乎没有独立谋生的能力。老一代的男性高级知识分子,娶到一个稍微受过教育的女性,一般就很知足了,他在承担家庭主要经济收入的同时,还很可能包揽家务。
现在的男性,还有几个能做到这样?但是他们对女性的要求,比过去有增无减,不仅要求女性伺候他们,还要求女性打扮漂亮,上班挣钱还不能少,还发明了很多奇怪的新规矩试探女性是不是服气。
随着男女差距的缩小,男性的求偶策略肯定要调整了。
不要当“女结婚员”
熊二/口述
我当年长辈介绍的相亲基本抵触,不过很欢迎同辈朋友介绍。因为长辈和亲戚关注的是婚姻,而同辈朋友可能考虑到恋爱的需求。人和人的相遇通过何种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相亲是能给人带来幸福的。
网络相亲比传统相亲是一种进步,前者更像年轻人的主动出击,网络时代,人和人的认识方式、相处模式都有了很大不同。我生活中大部分关系密切的朋友都是通过网络认识,或以网络为纽带保持联系的,相亲自然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据美国最大在线约会网站okcupid统计,美国目前超过40%的恋爱关系来自在线交友,也许中国很快就能达到这个比例。
相亲平台上的社会学发现:
相亲平台“陌上花开”发布的一份数据。数据显示,在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毕业院校、年龄都相仿并且大家都是单身情况下,男女收入的巨大差异显而易见。
这个相亲平台的统计还表明:男性应征者年收入越多,被通过率越高,曲线非常干脆;而女性应征者收入在20万元-100万元之间时通过率没有区别。
当问到以何种标准来选择应征者时,这些抢手男嘉宾的回答是:第一学历,工作行业,家境。
从男女嘉宾提供的照片和自我描述来看,女嘉宾普遍比男嘉宾有趣且好看。有些男嘉宾直接拿工牌上的工作照相亲,真是匪夷所思。还有人说自己户型方正,皮肤白,这种自我标榜看得我满地打滚。
我从一些相亲平台上女嘉宾的行业和自我展示得出过结论:她们是女结婚员(这个词是张爱玲创造的),关注消费,爱好瑜伽烘焙旅行,展示技艺也集中在音乐舞蹈等,这些都是消费型的,她们的目标是做一个中产阶级甚至更高阶层的花瓶妻子。
这种形象在西方也很常见,上流社会或者说成功男性需要这样的妻子,部分女性也需要这样的身份,必须正视这个现实。但作为一个左翼+西方自由主义女性,我对此抱有强烈的愤慨,这是实现性别彻底平等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既希望获得爱情,又给爱情套上枷锁
有一种论调认为现代年轻人的恋爱越来越卷,越来越难,我认为这是伪命题,经济提高生活质量上升,现代社会渠道增多,只能导致年轻人恋爱越来越容易。当然结婚率和生育率可能会下降,因为这是发达社会的必然结果,人摆脱了生存要求之后的精神追求必然上升。
但爱情不是做题,靠刷题就能获高分,爱情靠上天赐予;爱情是奢侈品,不是必需品,也不是所有人能都需要爱情;作为一个摆脱了基本生存能力的人,追求、向往爱情,是人生中少数特别美好的事情。虽然悲哀的是,即使追求爱情,也未必能获得爱情;美在于脆弱、转瞬即逝和不可永恒,爱情之美尽在于此。
最好的爱情是“得不到的爱情”,但是我们平时能体验到的,大约就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对某个人的一种“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感觉吧。
但是不是没了爱情我们就没法过上好的生活?不是的,没有爱情不过是美中不足而已。在可能会美中不足的生活中,如果按照一定的规则,能获得婚姻和家庭生活的稳定、温馨、和谐也是很重要的。
中国人的婚恋观始终两极化,极端保守和极端开放一直在历史社会的各个时期同时存在,甚至在同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我发现中国人始终处于一种既想……又想……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心理是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也是我们生活在痛苦中的原因之一。
以“陌上花开”为例,嘉宾们既希望获得纯真的爱情,又主动给这份爱情套上很多枷锁;很多人希望自己能海选对象和结婚伴侣以得到最佳匹配(能为自己获得最佳估值),同时又希望对方能情有独钟自己。
我想给那些把婚姻想象得太简单的年轻人分享一些人生经验,比如怎么算门当户对,各种相处的礼仪等等。
(应受访者要求 皆为化名 实习生 黎越可对本文亦有贡献)(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日本一家媒体昨日发布消息称:东京奥运会将于1月18日宣布取消,改到2032年补办。该消息在国内互联网也引发了热议,但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