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 娱乐八卦> 正文

科研人员的收入在什么水平才算“合理”?

澎湃新闻 2020-06-11 18:41 大字

日前,网曝张文宏医生年入184万引起热议,一时间科研人员的收入又成了大家所关心的话题,尽管张文宏医生本人也已辟谣,但相关讨论仍然不绝于耳。这不免又让人联想到几个月前的类似事件,很多人一边在娱乐新闻下义愤填膺戏子收入比科研人员高太多,一边盯着钟南山“天价”挂号费、钟南山儿子爱马仕的皮带酸不拉几。

所以,科研人员到底拥有什么样的收入水平才算“合理”?

01

做科研不该与清贫划等号

首先,应合理看待科研人员追求收入,而非一味鼓吹科学家甘于清贫。

一直以来,在主流媒体的宣传中,无论是两弹一星的元勋钱学森等科学家们,还是扎根基层的一线科研人员,都成为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清贫”代表。

受到这种意识形态的吹捧,导致在普通大众心目中,科研人员已经形成了一心忙于科研事业,除了研究工作,其他一切都不在乎,对物质生活几乎没有任何要求的固定形象。

大多数人甚至忘记了,科学家也是普通人,科研人员也需要被“市场”公平对待,科研作为职业之一,不需要被神圣化,也承载不了太多的圣人的要求,为爱发电、为情怀买单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早已不再适用。

02

我国科研人员收入水平现状

那么,现实生活中,我国科研人员的收入大概在什么水平?

实际上,早在2015年提出「科技人员应是社会的中高收入群体」后,科研人员的收入已经有所提高,甚至可以说脱离“清贫”的行列了。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2018年非私营单位的行业年平均工资来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工资连续三年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倍以上,2016年平均工资为96638元,2017年平均年薪突破10万,2018年上涨到123343元,尽管收入连续增加,但科研人员的收入满意度却持续下降,甚至有33.5%的科技工作者认为自身压力主要来源于经济收入。

03

科研人员收入不“合理”的原因

看似工作体面、收入尚可的科研人员,为何热衷于吐槽着“读博穷三代,科研毁一生。”、“还有什么是人工智能未来无法取代的? 研究生,他们的劳动力太廉价了!”?

1.投入产出比低

科研人员大多是拥有博士、硕士学历的高材生,寒窗苦读20余年,对于高回报的期待自然不言而喻,然而现实却是很多科研人员“拿到的工资还没掉的头发多”,这也难怪很多科技工作者自嘲为“三高两低”人群(高风险、高难度、高投入,收入低、满意度低)。

2.学术行业内收入差距巨大

长期以来,科研人员待遇低与科学研究的特殊性密切相关。科学的本质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绝大部分的研究结果,都无法实现产业化,不能直接创造价值。国家拨出去的科研经费,绝大部分都是没有成果的。

为了降低风险,高校和科研单位倾向于聘任那些成果傍身、业界闻名的科研人员。Nature上的一篇报道曾总结过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收入拉开差距的原因,在我国,高校及科研院所“明码标价”高薪聘任顶尖研究者,应聘者用优秀论文作为工资谈判的筹码早已不是新鲜事了。

激烈的竞争抬高了顶尖科学家的身价,这也导致精英科研人员和普通科研人员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大部分科研工作者的收入被平均了。随着科研经费越来越难以争取,在收入天平的另一端,这些“科研民工”涨薪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3.其他高薪行业的“对比”

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近年来,金融、互联网、娱乐等行业飞速发展,从业人员的收入也是水涨船高。各路互联网大厂时不时以高薪刷屏,流量明星收入(网传)更是高到令人咋舌,关于“科技才能兴邦,绝对不是那些娱乐明星”,“科学家才值得粉,而不是那群戏子”“应当把明星的高收入让给科研人员”的论调甚嚣尘上。

事实上,我们对比2018年的各行业平均收入水平,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排在前3,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则排在第5,平均年收入不到10万。

每个行业都存在1%的顶端现象,在顶端的精英收入远超社会平均水平,所以单把金字塔顶尖的明星收入外推为演艺圈普遍规则是一种逻辑谬误,科研人员和明星的收入也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

科研是工作,明星也是工作,职业并没有高低贵贱一说,两者的性质决定了明星需要持续曝光,而科研需要专注不被打扰,前者需要大众流量,后者需要体制支持。

或许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不用为生活发愁,不需要顾虑课题经费,付出与收入匹配,不会因道德舆论绑架而不敢消费时,收入才算达到了“合理”的水平吧。原标题:《科研人员的收入在什么水平才算“合理”?》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张艺谋新片《坚如磐石》首曝预告:2020等着上映

近日,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坚如磐石》发布首支预告片,曝光影片内容并首次官宣全体阵容,正式宣布“2020等着上映”。由此,今年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