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翟天临事件:一片树叶 不能独自变黄
暗中观察演艺圈数年之后,我对该行业的尬吹风气有了一定的免疫力,但也难免不时被闪一下。比如有一次,读到一篇花瓶女演员的宣传文,说“演技巅峰永远是下一部戏”,立马就惊了:小姐姐,咱怎么也得先拥有演技,再考虑巅峰的事儿吧?
不过你可别小看这些徒有流量的明星,他们谁还没个“国际奖项”傍身呢?只不过,单是“伦敦华语电影节”、“意大利中国电影节”这样的名称,就能让人嗅出猫腻。
自娱自乐的把戏,笑笑就是,认真你就输了。可当正经八百的博士学位也被拿来点亮明星光环,事情就起了变化。
情人节那天,演员博士翟天临出来道歉了,跟情人无关。作为演艺圈为数不多的博士,翟天临前脚刚喜提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录用通知,后脚就喜提一连串质疑学术造假的热搜,最后只好低头示弱,申请退出博士后工作。
老实说,最初了解到事情的原委之后,最困惑我的问题是:现在的演员怎么也这么执拗于学历了?本专业的博士念完还不够,非再跨界做个博后。他们的行业,好像不考核这项kpi吧?
不过也不奇怪,演艺界似乎有这么个“门派”,酷爱扮演“文化人”,主要表现包括把微博字体改成繁体字,抄录伪名人名言,普及佛教知识等等。不愿意舍弃密集的工作、潜下心读书学习,又有“两开花”的精神追求,想来想去,只有这种捷径可走。
想来,混一个注水的学历,和拿一个“国际华语电影节”影帝影后,或者发条微博假装知识分子,功能也并没有多大差异。
翟天临那点事儿,是大家吃到快反胃的开年大瓜,前情提要就不用说得太细了。起初,一个粉丝出于单纯的膜拜,问翟天临的博士论文能不能在知网上搜到。没想到,翟博士下意识的一句“知网是什么东西”,牵扯出背后的草蛇灰线:翟天临没达到博士毕业的硬指标,即在C刊发表论文,但却顺当毕业了;唯一可查的已发表论文,区区三千字,至少40%都是抄的;再往前追溯,翟天临的硕士论文查重结果也不容乐观。
在“博士的诞生”这档“节目”里,翟天临简直开挂,冲破重重硬伤,一路“带病通关”。
俗话说,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太差。翟天临这个一贯高傲示人的男孩,可不怎么爱笑,他运气怎么也这么好呢?
很多人借翟天临一事反思学术评价体系,反思唯论文的考核标准。这些都很正确,但总觉得有些怪怪的。抄袭不可恕,和考核标准无关。再说,在翟天临的处境里,层层考核几乎悉数失守,不管规则长啥样,他应该都能轻松绕过。
可翟天临还是让我不自觉地想起南京大学前博导梁莹。梁莹是典型的唯论文评价体系下开出的奇葩,靠着炮制大量论文,她高效晋级,迅速斩获包括青年长江学者在内的头衔。尽管在学生间恶评不断,但要不是去年被媒体发现心虚撤掉大量已发表论文,她还安稳地做着教授,享受光环加持。
“翟博士的诞生”和“梁博导的诞生”,走的是全然不同的路径,但却都显示出了赢者通吃的特征。梁莹“赢”在炮制论文的过人“天赋”上,步步为营,说白了靠的都是这项单一技能,然而这谈不上真才实学。至于翟天临,他的技能条本和学术无关,却仅仅凭着那点明星效应一路绿灯。
你说和他们相关的学校、机构,当真对他们的真实水平一无所知么?对那些东抄西凑的炮制伎俩,当真蒙在鼓里?各怀心事,各取所需,大家都开心,何必要戳穿。
“一片树叶,除非得到全树的默许,不能独自变黄。”
用教育部的回应解释纪伯伦的这句诗,就是“不能只查翟天临”。
从吃瓜群众的角度看,翟天临的这场“大戏”里,最惹眼的并不是翟天临,而是他无意中“引爆”的北京电影学院。顺着翟天临的“线索”,网友竟然摸索出他的老师们的重重可疑之处。最叫人惊掉下巴的是表演学院的院长。这位先生为年轻的妻子量身定制了一部电影,豆瓣评分2.9,没几个人听说过,但女主角,也就是院长夫人,却凭此得了意大利中国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很熟悉的配方是不是?如果再告诉你,北电就是这个电影节的合作单位之一,你是不是又恍然大悟了?如果再加点信息,比如影片的投资方是北电的全资公司,制作公司又碰巧在女主角名下呢?
如果只有一句“贵圈真乱”,就消解了严肃的本质。院长娶自己的学生,这咱管不着,但这盘运作中显而易见的以权谋私和利益输送嫌疑,却涉及公共利益。说穿了,这也是一个典型的赢者通吃的故事,吃法可不惟“贵圈”所独有。哪个落马官员的故事里,没几个类似的桥段?
哪个圈子都不是独立而封闭的,蝇营狗苟诞生,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公平都会被蚕食。
对了,你可能注意到了,前文提及翟天临的道歉声明,我用的词是“示弱”。那是因为,字里行间,我读不出多少道歉的意思来。绕来绕去,就是不坦白承认学术不端,连他抄袭的对象,也被暧昧地模糊成了“被我影响的相关论文作者”,可以说很油腻、很“社会”了。
很多时候,“油腻”与“社会”,恰是很多人混得风生水起的通行证。愿这张通行证早日作废。
(原标题《一片树叶,不能独自变黄》)
新闻推荐
据央视消息近日,演员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等问题引发社会关注。北京电影学院14日在其官方微博发布该事件调查进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