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娱乐> 娱乐热点> 正文

当今农民还有“本山味”吗?

柳州日报 2015-06-25 10:48 大字

近日,在以“关注农村、理解农村”为旨的“北京农孵沙龙”上,众人就“农民是如何被喜剧化的”问题展开讨论。赵本山二十多年来所主导的喜剧艺术,成为讨论的焦点。

一身皱巴巴的中山服,一顶破旧的八角帽,一张似笑非笑、似哭非哭的“猪腰子脸”,一口东北话,这就是赵本山塑造的农民形象。赵家班春晚小品以及《刘老根》 《乡村爱情》等电视剧,塑造了众多喜剧化的农民形象。

赵本山显然明白,逗乐观众才是演出的主要目标。“观众爱看”“为大众服务”一直是他的口头禅。

幽默的语言、夸张的肢体动作、无底线的自嘲、相互的揶揄讽刺,都成为赵氏喜剧逗乐观众简单粗暴却有效的元素。然而赵本山的喜剧作品在愉悦观众的同时,也被认为丑化农民。他的作品中,“无处不恋 爱”“怀孕庆典”“婚外恋”“斗情敌”等情节则在低俗化中回避了农村生活的问题与现实。一位著名编剧指出:“农村戏走入了一个可怕的误区。赵本山把农村戏变成了小品戏,丢弃了中国农村传统的深厚底蕴。在这些电视剧里,农民都变得油嘴滑舌了。其实,中国农村的农民并不是那样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典型的农民形象是长篇小说《创业史》中的梁生宝。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农民形象的代言人则变成了赵本山。但赵本山作品对农民形象的塑造流于表面,甚至庸俗化、审丑化,因而总是引来雅俗之争。有专家认为,被赵本山作品喜剧化的农民,并不是真正的农民形象。赵本山的喜剧艺术畅行二十多年后,农村和当代农民的精神风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赵本山的喜剧艺术却难有新的突破。

从农村剧肩负的社会责任、艺术使命和审美理想层面而言,《乡村爱情》系列农村剧显得十分单薄和过于浮泛,不足以引领中国农村剧创作的前进方向,不足以体现农村剧艺术的高端品质,难以代表和彰显农村剧的真正艺术品格和审美价值。 (宗禾)

新闻推荐

三足鼎立各有特点

7月16日到21日的6天时间里,国内单日票房连续过两亿元,其中周末两天更是冲破4亿元关口。这样的市场数据,目前为止只在今年的春节档出现过。这波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