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 今日明星> 正文

赵群:感动间记认起你本来的模样

澎湃新闻 2020-05-12 12:43 大字

【编者按】疫情之下,“复旦通识”组织“学人疫思”系列,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邀请不同学科的教师撰文,从各自的专业领域与学术兴趣出发,对疫情展开不同角度的讨论,进行跨学科的深入解读和分析。不仅止于复旦的教师,该系列也会向其他高校的教师、学者约稿。本文作者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赵群,原题为《感动间记认起你本来的模样——谈戏剧的疗愈作用》。

2月18日南方都市报:【微博热搜】年轻护士曾萍发文:“不少病人有焦虑和抑郁的表现,医病还要医心,厚重的防护服让我们和病人产生距离感,我们尽一切办法缓解病房沉重的气氛,加油加油。”微博配图:她在自己的防护服背后写上了“胡歌老婆”四个字。

3月15日上海热线新闻频道:【我在泉州隔离酒店废墟下的69小时33分】“为了保持心态,我把现场想象成两室一厅,中间是客厅,能和周围的被困者对话;主卧比较大,但是晚上漏风,比较冷;这时候我就移到次卧去。因为无法获取水源我试着放空自己……后来下雨了,我意识到我可以吸进空气中的水份。”

4月21日,央视新闻频道主持人白岩松视频采访连线:已进入愈后恢复的武汉中心医院新冠肺炎感染者易凡医生,他说:“在我刚醒的几天,了解到自己真实的病情后恐惧还是有的,经常做恶梦,都是他们(医护人员)在旁边安慰我,然后还有就是心理治疗。此刻我最想感谢的是主治医生和护理人员。”

尽管我国疫情最危险的时期已经过去,人们逐渐恢复往日的生活,但疫情却留给人们更多地思考,重新审视自己、社会、国家和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当我们将重点投向“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时,也应同时关怀每一个人,让全民都能在面对自然界灾难或者自身困境时进行心理自救和保持心态平衡,亦是重要的内容。文章开头引述的三则新闻,反映了人们自我保护意识在战胜困难时起到的作用。笔者作为戏剧教育者,将从这个角度谈一谈戏剧疗愈及其本初的意义。

戏剧疗愈作用追溯

戏剧是一种伴随人类文明发展而来,源于本能,由心而生的艺术活动。戏剧反映着人类的历史和现实,人类社会的成就和问题以及日常生活中各个角落的状况。戏剧的疗愈作用在戏剧缘起之时便有所体现。早期人类对宇宙自然有太多的未知,出于恐惧和期盼人们把自己装扮成“神仙”模样,借用歌舞形式的祭祀完成与天地之间的“对话”,并从中获得精神抚慰,这种宗教性活动也催生出中西方戏剧的萌芽。一般来说西方戏剧的始祖为希腊戏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观看悲剧所引发的怜悯与恐惧可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中央戏剧学院罗锦鳞教授在介绍古希腊文化时曾说:医学可以拯救人的身体,戏剧则可以拯救人的灵魂。今天的希腊凡有古剧场(遗迹)的地方,都建有医神纪念馆,这是戏剧与医学共同发展前进的最好映证。

中国戏剧的疗愈作用同样可以追溯至起源。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史》【上古篇】中曾以《九歌》为例概说:“浴兰沐芳,华衣若英;缓节安歌,芋瑟浩倡。……或偃蹇以象神,或婆娑以乐神,盖后世戏剧之萌芽。”沐浴更衣,唱歌跳舞,祈福娱人……历代大家把对真善美的追求融于作品之中,“风师谓之飞廉,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羲和,月御谓之望舒”这些对自然的美好幻想同戏剧性歌舞充分表现出其疗愈功效源于本能需要。正如戏剧理论家余秋雨先生所说:“戏剧具有再现现实生活的功能,即模仿人的行动、生活、幸福。这种模仿不是简单的摹拟复制,而是一种追索内在规律的创造活动。“

中外戏剧疗愈之特点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戏剧理论家卡斯忒尔维特洛在《诗学疏证》中曾对西方悲剧和喜剧有如下评价:“悲剧的净化功效能使观众从下流变为高尚,从恐惧变为坚定。因为经常唤起怜悯、恐惧和接触卑鄙的事物,能够从心里把那些“激情”清除和驱逐出去。被水冲淡了的酒劲头也就没那么大了(比喻情绪宣泄)。至于喜剧……看到别人受骗,能使我们非常高兴、愉快。原因在于我们的天性乐于看别人遭殃,仿佛我们自己可以从中取利一样。本身没有受骗的人,看见别人受骗,就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看见别人有缺点,或者是由于相同的天性多,自己天性中的缺点就变得不那么显著了……(现实生活中)没有人愿意显出他在为别人的失败和缺点而高兴,不管他实际高兴到什么程度。理由很简单,我们心里多少总还有一点上帝的光明,因此把这种高兴看成罪恶。”虽然笔者不尽认同上述观点,但疏导、排遣以及更高层次的净化确是戏剧疗愈作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西方不同,中国戏剧从形成起便是以“哀乐相济、苦乐相错”的形式,突出角色类型化的塑造,于高台教化寓教于乐中传播着纲常秩序、道德伦理。先秦“俳优”对主人失度行为的劝谏;唐参军戏中“苍鹘”宛如穿越剧中的反贪英雄;宋金杂剧中【副净、副末】插科打诨的针砭时弊,以及于元明清三代顺应观者心里需求而日渐鲜明的关羽、包拯、岳飞、穆桂英等角色榜样的树立,无不使广大民众于见贤思齐之时完成了戏剧疗愈下崇高感的树立。

于教学中践行疗愈训练

2011年笔者曾有幸于海外亲身体体验了一次由意大利医疗戏剧团队创意的疗愈活动。通过环环相扣的环境营造使人重新体悟到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包括幻觉对机体、心理所产生的作用。体验环节中每一个场景的引导者,他们时而像关心帮助我的亲人,时而像治疗的医生,在某个瞬间引导者仿佛又变成了魔鬼刺激着我的神经,在承受力接近极限时,他才适时的点亮了一盏柔光灯。最后环节那位祥和的长者至今令人难忘,虽然他讲意大利语我听不懂,但坐在他身边就是感觉如沐春风一般,在淡淡熏香的萦绕中使人沉醉。

纽约大学戏剧治疗学科主任罗勃·蓝迪教授提出以下观点:“参与者籍由角色取替的模仿、认同、投射、移情与角色扮演,经由再现、距离化与自发性的表达,呈现美感距离并触及潜意识,可以达到宣泄与平衡的治疗目的。”笔者赞同他的观点,并认为应逐步在戏剧教育中增加以“疗愈”为目的地训练。

比如我在给研究生上“中国戏曲程式”选修课时,曾让多位无表演经验的学生手持假花体验“闻花香”。这一形式借鉴于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代表作《贵妃醉酒》。一开始学生感到有困难,后来在我的戏剧思维启发下,她开始借助想象用心去“闻”,真的体验到了芳香入脾。这个训练主要为让学生体验调动想象力激发机体获取能量以改善心境。与之对应的是,地震受灾人员,若之前接受过此类戏剧训练,在受困险境时,如能幻想着呼吸到新鲜空气以及被阳光拥抱的温暖,或能帮助其坚定意志从而更长时间的等待救援。

此外我还让学生在“戏曲角色创造”课程中以激烈对白时双方身体逐渐靠近,最终挤破一个气球来体验能量爆破后的瞬间放松(这一动作借鉴自欧美戏剧同行)。挤压动作是角色负能量积蓄的过程,爆破则是破坏性结果的产生。这个训练可以说明为何很多夫妻激烈争吵时常以丢砸物品的巨响作为段落休止或结尾,同时也解释了为何很多常人看来一点点的小事却能引发当事人之间的暴力冲突,甚至导致死亡。生活中的负能量积蓄到一定程度必然要爆发,只看何时何地受何刺激。虽然及时有效的负能量疏导方法尚需更深一步的研究,但当下我们或许能够从戏剧的想象训练入手,尝试给“负能量气球”减压。

方法是:当预感到自己即将与对方发生冲突时,迅速启动大脑的想象机制,为对方此刻的不理智行为推理出一个原因,例如“他刚刚失业或者她最近饱受渣男烦扰”等等,不管事实如何,也不必在意你的想象是否高尚,转念之间就是给自己负能量减压的最有效行动,同时出于“理解和体谅”你应该也不会去引爆对方的“负能量气球”了。这个戏剧性假想的方法是受到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书中一则日记的启发:“我不会轻易害怕,不是我勇敢,而是我知道他们也是人,我必须用心理解他们的行为。当那个粗暴的人冲我吼叫时,我想问“你的童年很不开心吗?女友抛弃你了吗?”他看起来愁眉苦脸、躁动不安,我很想帮助他……”真是难以想象,这是一位名叫艾提.海勒申的犹太女性写于德国纳粹集中营的。

校际间的戏剧疗愈推广

当下全国高校普遍开设了与艺术相关的选修课程,专门设立艺术类二级院系的更是多达三千多所。如何在良好的环境中发挥戏剧的综合能力,把其传承数千年的疗愈作用更好的发挥体现出来,是需要业界广大同仁深刻思考的。笔者认为,在普通高校开设的戏剧课程,不必拘泥于是讲“西方戏剧史”还是“中国戏曲史”,或是教唱京剧还是开表演工作坊……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下,只要是戏剧自身的优势特点老师都应该在课程中有所展现,说服力第一。

能力允许的话,授课老师可以把相对容易入门的话剧小品作为学生的初阶实践训练;把需要一段时间学习方能有所体现的传统戏曲作为实践体验的进阶必修。正如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在序言所说:“做为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有接触的义务。”假若我国学生随口可以哼出贝多芬的“致爱丽丝”,说出哈姆雷特那句“是生存还是毁灭”,而对传统戏曲却一无所知将是多么令人遗憾啊。

实践方面的取材,入门阶段应选择“当下题材”做为训练文本。例如近日已进入“云排练”阶段的中国首部抗疫题材话剧《护士日记》就是很好的选择。“当下题材”对于年轻的学生来说最鲜活最有个体感受,且无可借鉴,便于解放思想,通过角色塑造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必修阶段的戏曲剧目选择应结合各校现有师资能力及地域特色、传承优势等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前提还是首选能够引发当代思考的传统剧目为上,如京剧《锁麟囊》、《四进士》、昆曲《单刀会》、《林冲夜奔》、豫剧《花木兰》、秦腔《打柴劝弟》等等。

行文至此,相信无需更多解释,大家已感受到本文开篇所列时事中的戏剧内涵。曾萍护士利用国民男神“胡歌老婆”这个角色符号,于奔忙救治间引逗着患者及同仁们的喜剧联想,方法何其简妙;万幸获救的游先生在自述中道出了戏剧性想象于被困时的心理支撑作用;最令人感动的是易凡医生,在4月18日他刚刚摘下呼吸机脱离生命危险的时候就曾说过:“这次病了以后,你才能体会到一个病人是多么需要人去关心他,帮助他,你在床上什么都不能自理,你是多么希望旁边有个人陪着你。这种感觉我第一次有。”医生深悟到医护的伟大更令人动容。也正是受这份感悟的启发,今后在设有附属医学院的高校可以尝试开设通识戏剧课程,各学科学生一起排练“角色互换”,医学院的学生依靠想象体验一下病人的心情与病痛折磨,其他学科学生模拟感受一下医生高强度的工作运转和职业特性所带来的精神压力…… 这番“换位体验”定会为将来医患之间“不愿”相遇却难免相遇之时预留下一份包容与理解。

(“复旦通识”系列专题的内容由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组稿。)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丰巢快递柜收费争议:有人认为二次收费 有人说12小时太短

丰巢快递柜启动超时收费,这一做法备受争议。其中一个争议点在于,许多快递员不经用户同意就将快递投入丰巢,收费的同时还压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