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初心和魅力是美之创造与审美 《顾随讲坛实录》读后感 □张国荣
顾随先生是我国20世纪40年代供职于辅仁大学(建国后并入北京大学)国文系,集诗、词、曲、散文、小说、诗歌评论和佛教禅学诸方面知识于一身,融会中外、贯通古今、博学锐感、学养深厚的古典文学教授。其集几十年深邃学术造诣和讲授艺术所创立的别开生面的文学课范式,在我国民国大学讲坛上产生深远影响。
我生也晚,虽无缘亲灸顾随先生在文学课堂上的谆谆教诲,然近年我却从品读由顾之京、高献红整理出版的《顾随讲坛实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三本体现我国民族文化精魂实录性书籍中,领略到这位在我国教育与学术史上别具一格的学者教书育人的卓然风采。
顾先生认为,大学文学课不是教训人的,而只能感动人,是“推”(推重)是“化”(化育)。文学课的重心不是讲授令人生畏的各种知识谱系、逻辑框架和概念术语,而是通过对诗词、散文、小说等文字美感的吟咏与传授,引领学生心灵从世俗中提升。与此同时,在文学课教学中,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既让学生感知到“异代萧条不同时”,与历史上那些生动的心灵与灵魂共振,从而激发“学生从涵泳、诵读、揣摩与品味历代优美文学所承载之悠远思想中受到某种人格教育”。为此,顾先生指出,文学初心和魅力在于美的创造与审美,一切文学创作皆是“心的探讨”。正基于此,顾先生在文学讲授中,总是以觉(触觉)、情(情感)、思(思考)(有时亦用气、格、韵)来衡量、评价古代才子,于此之中有三国时“才高八斗”曹植,北宋大家诗文大家苏轼、黄庭坚和王安石等,激励学生在学习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时,切忌“浮浅”,要注意在文学形象慢慢熏习中,逐步培养自己的未来核心竞争能力。
顾随先生身为诗人、散文家,通美学、擅书法,平日以平等姿态与古人酬酢唱和,故在授课时做到左右逢源,精准道出自己的通观妙解。尤为难得的是,顾先生讲课中,注意于自己深厚学养、识见与智慧去慢慢熏习学生,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竞争能力。正如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在回忆先师教学风采时所说的:顾先生授课本身就是美的化身,他不像别人将文学审美知识化与科学化,动辄满口专业术语而令人望而生畏,而是“如名角登场,你没见过那种精气神,一招一式之美,一音一字之妙”。对学生审美品位的培养,做到水自流、花自开,深入人心内核,引导学生在品位诗文中咀嚼人生。
顾随先生在专业课教学中是一位富于启发性的好教师。他在讲授诗论时注意抓住其精髓,比方先将有关曹操、陶渊明、杜甫关于互文复调的观点提纲挈领讲一遍,然后稍加引申,补充材料,让学生发挥己见写有创见的论文,教学效果显著。此外,在顾先生看来,论文这种舶来文体在表达审美发现时,不如在课堂上用三言两语对学生进行提示来得直接。因此,他几十年在讲坛上都把注意力放在培养人才上,将知识传授与人才培养视为大学本科教学之本。正因为如此,不少学生(诸如叶嘉莹先生)都把顾先生在课堂上所传授之“精华妙义”,视为“其他书本中所绝然无法获得的一种无价之宝”。
与此同时,顾先生认为,在教学中,创新知识、提升人类知识增量比单纯知识传承更为重要,并将之作为培养人才一个不可或缺的举措。此种先见之明,无疑值得肯定。因为他符合了新时代所赋予的大学是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的桥头堡特殊功能。
然时至今日,于我国教育领域内,有人却忘记教育工作者之初心与使命,为怕担责,亦为一己之私,他们有的传文不传道,教书不育人,在文学教学中,只将诗文作客观与逻辑分析,以科学之“真”替代审美创造与体验,将文学教学沦为哲学、历史、政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附庸;有的则恪守“教学是成全他人,科研是照亮自己”的落后陈旧信条,将论文发表、课题申报作为教学活动重心,弱化润物无声的课堂教学……凡此种种,前景令人堪忧。须知,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文学课的核心在于“以感为主,全任神行,一空依傍”,引导学生以理智情感调和学文与做人,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灵境界,培养学生成为“四有”新人。
常言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在文学教学中,人格的引领总是胜过单纯的知识传授。正如顾随先生所言:“一种学问,总要与人之生命、生活发生关系。凡讲学的若成一种口号或一集团,则变为一种偶像,失去其原有之意义与生命。”针对文人多“忽于操持,果于进取”,顾先生在文学课教学中,始终将学文与学道、作诗与做人相提并论,并告诫学子修身修学要以“立诚为本”。但愿以教书育人为职志的当代人民教师,能从顾随先生的文学课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新闻推荐
有多喜欢《白日焰火》,就有多期待《南方车站的聚会》。2014年,《白日焰火》在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摘得最佳影片金熊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