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谈阔论】格言的魅力在何处
最近,看到有文章说格言、警句又开始盛行,而且还就那些格言阅读者提出了一些问题:有警醒,有喻示么?或者真的在内心世界就有所改变啥的……
看到这些说词,不免联想起来。
格言“盛行”的说法是否为真?这实际上是一个很难判断的现象。现如今,图文APP,可以说已然是多如牛毛,各种自说自话,盛行不盛行的,着实不容易判断。
不过,说到警句、格言的身影,的确有点满屏游走的意味。就众多的线上媒体来看——甚至包括自诩严肃的非自媒体,似乎最近都热衷起片段、佳句的推送来,像基于某人,抑或是某部著作的制造出品,摘取、浓缩精华(精彩)文句凑成篇章,勾引网络上流浪读者上钩的事,感觉多了起来。诸如你可以不读某部书(某个人),但这些绝句词章不能错过,或者是读过这些文词,你便可以大致对某人、某部书的精彩华章了然于胸云云。
反过来,想到现在的年轻人酷爱“深刻的半句话”,而且著文也喜欢简单(简陋?)、跳跃的风格,我估计“格言、警句”应该是受欢迎的,点击量方面看,如若没有水军干扰,应该也是如此。
不知道这种策划是否隐藏着商业野心,有没有迎合受众的意思。抛开这些搞不清楚的事,我想到的是这种现象带出来的涟漪,也就是格言、警句阅读真的有意义吗?这种阅读的魅惑力到底何在?
记得年轻的时候,格言类的词句很是流行过一段时间。那时候,但凡读书的,十之八九应该都在宝贵的小本本上抄录过这种文字。至于对人心灵、行为的影响,客观说,应该没有预期的显著。
因为本人不喜欢背诵,抄录这种更麻烦的事自然省略了。添加这句题外话,是不清楚读书人是否同意我之“格言”没啥大影响的观察。不过我认为曾经的抄录者不会反对我的主观判断。
接着来看。格言在学生们(中学、大学)手抄潮涌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整个社会的流行。那个时候,估计识字不多的人都能背诵不少格言:台历、挂历,明信片、信笺以及笔记本,甚至是记录日程的纸片儿和小册子,无不格言、警句“附身”,有心没心的人,随时、随处都可以欣赏阅读深刻的格言。然而,在如此这般度过的若干年里,想象的振聋发聩基本上就寻不着影儿,爱谁谁,都不像有进阶的样子,偶或也能听到被格言敲打了的脑袋感慨一番,不过这种事通常不能当真,怎么说呢?可能就像你身边的某个人:在电影院里把眼泪和鼻涕流完后,走出影院某人依旧还是原装的那个人,里外都是。
大约是这样的经历吧,我也接触到一些时下“格言阅读”的反对话语,指斥说,年轻人热追这种东西不过是假装深刻来掩饰“无知”——甚或有人列举“爱说格言”的演艺圈内人来证明。
想来持这种观点的人不是幼时就老持沉重,就是忘记了自己也年轻过。年轻人,即便是倾心格言阅读的年轻人未必无知,而格言阅读即使“无知”也无须苛责。以我的立场,格言、警句的传播扩散,无论是以何种形式,都是必须支持的——格言阅读真正魅惑的力量不在格言本身。
回望当初,格言之影响难如预期,是因为书籍的不易获得,片章的汲取固然不容易重构深层思想的逻辑,但我坚信完整的阅读一定可以重塑灵魂。
站在这个角度,我们需要视格言为引介制造者(著作)的名片。此时已非彼时,在全民阅读的背景下,书籍的丰富,可以说基本上是只有你不知道的,没有你找不着的。在这样的前提下,格言、警句无疑是立在书海中的路标——它会最大限度地减少你无目的翻挖书山的行为,会为你节省出宝贵的时间。如果你感觉到某些词句震荡了你的存储硬盘,那就去明明白白地弄懂它本身的意义(意思),去把这些格言出品人完整的著作抽寻出来翻瞧一盘,有启发,有撞击,或可以再次阅读。
相信我,格言可能不会重构你的认知,但书卷可以,只要你阅读持续,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站上了更高的平台,会看得更远,会看到更多的风景。
这,才是格言、警句堆砌排列的魅惑力所在吧。
新闻推荐
昨天,沪指小跌7.41点,以2903.64点报收,跌幅为0.25%,沪市仅成交1398亿元。指数看似平淡,但个股表现还是比较精彩,尤其是超级大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