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 今日明星> 正文

现代人,正面临社交称谓的困境 无形的存在

北海晚报 2019-09-17 22:31 大字

如何根据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确定一个称谓,实在是门学问。太老套不行,太新潮不行,太亲密不行,太生疏也不行。于是我们注意到,老师在当今社会的释义和内涵,正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改变。

老师,不一定与三尺讲台有关

不知从何时起,老师这个词,在高校日渐式微,却在很多其他行业声名鹊起。

因教师节而被顶上热搜的微博话题“除了教师外,哪个行业里最爱互称为老师”下,除了我们熟知的理发店、娱乐圈、文化传媒,微商、证券期货、医护人员竟也榜上有名。如今,似乎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无论你和Ta什么关系,都有被称作“老师”的机会。

“一个充满高知色彩的尊称:老师,荣登当代商业尬吹榜首。这是语言艺术让人类文明演进得最彬彬有礼的阶段,同时折射出社会风貌最波谲云诡的一面。”对此,新周刊一篇名为《叫你一声“老师”,你敢答应吗?》的文章,道出了现代人面临的社交称谓困境。

现代社交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陌生人社交。交际范围广泛,人员流动频繁,人与人之间如何称呼对方,成为日常纠结的问题之一。毕竟眼下,“同志”很少用了,“×师傅”“×老板”容易沾染市井气、铜臭味,先生、小姐这些在一定领域,又带有某种“特殊行业”之嫌……

相比之下,老师二字,显得文雅得体,干净脱俗。于是,越来越多年纪较轻或资历尚浅的人,在称呼比他们年长、资深,或是不清楚头衔的人时,会首选这个称谓——同时还可能伴有一副奴颜婢膝的表情和作态,好让被称呼的人感受到自己的诚意。

但也因此,但凡有点名气(哪怕是没有名气)的人,在公众场合,动不动就会被捧上“师坛”。人们将此视为对对方资历、地位的认可。而很大一部分被叫者,也从未表现出抗拒的意思。我们生活中的“老师”已经严重泛滥——Ta既不需要教你学本领,也不用教你学做人,只要你打心底里真敬着就得了。

谁的小嘴巴,没有叫老师?

别说什么“传道授业解惑”,叫老师,有时只是想躲开一些“危险地带”。

街头巷尾的“技术员”

为什么那些永远不知道“修一下”是什么意思的托尼、凯文、汤姆、艾伦……会被称为老师?因为如果听到前台喊“三愣子/二柱子,有客人找你剪头”,你连修一下的勇气都没了。诸如理发、美容、SPA这类效果完全取决于消费者主观和“技术员”临场发挥的事情,“任人宰割”前客客气气地唤一句老师,对方听得高兴,有利于他们稳健发挥,真正尝到甜头的,是你自己。

违心指数:★★★

办公室里的“老前辈”

小萌新在职场,需要对前辈表现出谦卑,称呼上难免得更讲究些。如果对方是女性,一上来随便叫姐,万一人家只是长得老,实际上年龄还没你大呢?如果对方是男性,看起来跟你父母年龄相仿,叫哥或者叫叔叔都很别扭吧?在还没有摸清对方是什么级别的领导,在平级同事之间是什么地位之前,安安分分在姓氏后加老师,能少遭受不少白眼。

违心指数:★★

网定俗成的“口头禅”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语言习惯,老师作为曾今的尊称,自然也可能经历变革。比如它在当下很多语境里,纯粹就是客气话——如果说过去是约定俗成,那现在可能就叫网定俗成吧。好比,今天某个粉丝后援会称自家艺人为×老师,明天你不论是捧是怼是吹是黑,都得顺应这个规律走。否则,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所以,它不过是一种交流方式,喊的人再多,也不涉及对某个职业的贬低。

违心指数:★★★★

尊称就像气垫,奇妙地减轻陌生的颠簸

有人说,称呼在多种文化潮流的冲击下进退失据。且称呼中的尴尬之所以存在,是源于复杂社会环境下,人们对于自身和他人定位的复杂化。但“老师”这一称谓,至少目前看来,在性别、年龄、工种等差异面前,一定程度上充当了pass卡的角色:不论高矮肥瘦、贫穷富贵,皆可通行。

在我们难以确定对方的身份、地位,又不得不主动上前说话时,太需要一个称谓,发挥传递礼貌+缓解尴尬的作用了。就像英国诗人塞缪尔·约翰逊说的那样:“礼貌就像是一只气垫:里面可能什么都没有,但却能奇妙地减轻颠簸。”诸如老师这样的尊称,也像是一只气垫。

它使得陌生人或半熟人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清减,尤其是在空气突然安静之前,足以完成救场的使命。而它的普及,除了意味着不止是站在讲台上的人民教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人值得我们尊敬。也在提醒我们:称呼这东西,说到底只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复杂的社会关系,遇见一个人,如何做到亲切、得体,让称呼更加简单、纯粹,才是最重要的。(来源:城报)

新闻推荐

瞄准“八多” 排查形式主义

(紧接第一版)不向基层强制推广关注微信公众号和要求报送相关信息材料……湖州市吴兴区重点对村(社区)的机构牌子、标识标牌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