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杂”中专生到行业标杆,哈飞集团首席技能专家秦世俊始终坚守 【爱国情 奋斗者】“我的根在车间里,在机床旁”
秦世俊在工作中。
在央视《开讲了》栏目中与主持人撒贝宁“对侃”,以黑龙江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的身份参加会议、学习、调研……
在很多人的眼中,秦世俊变了,他在人们心中留下的不再仅仅是过去那个穿着工服在车间里忙来忙去的形象。但事实却告诉人们,他,一点儿都没变。
2018年11月,秦世俊获得了第十四届“中华技能大奖”。自1995年设立至今,20多年的时间里,黑龙江省获得这个奖项的一共只有9人。这也是继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一系列荣誉之后,秦世俊再一次通过在机床旁的努力而获得重大荣誉。
“我的根在车间里,在机床旁,这一点,永远都不能变。” 中国航空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数控铣工高级技师、首席技能专家秦世俊如是说。
逆袭的中专生
2001年,技校毕业的秦世俊来到中航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公司(下称“哈飞集团”)成为一名模具钳工。
刚入行时,秦世俊是很绝望的。因为,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把一个大钢块儿锉成一个很小的零件,经常是胳膊累得都抬不起来。
那时,他非常羡慕操作数控机床的同事。“我觉得他们很神气。”想要成为这“神气”中的一员,并不简单。一个偶然的机会,秦世俊获得了帮数控机床工段“打杂”的机会。所谓打杂,就是帮助数控操作工做一些搬搬抗抗的工作。
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机会,秦世俊却倍加珍惜。每天来得早,走得晚,干活的时候不仅把自己的责任区打扫干净,还主动去别的机床帮人家打扫。秦世俊就想着利用各种机会看两眼、聊两句,尽可能地了解一些数控机床的知识。
日积月累,平时看到的、想到的,秦世俊都用一个小本子记录下来。能问的就问,问不到的就自己回家查资料。两年的时间里,秦世俊写了40多本的笔记。就这样,以中专生身份入厂的他,水平逐渐超过了大专生,他也因此为自己赢得了一个“神气”的机会——成为数控机床操作工。
0.01毫米的“较量”
然而,只有真正走上了数控岗位秦世俊才明白,所谓的“神气”是要付出非比寻常的辛苦和努力的。平时的节假日和业余时间都被利用起来学习,同时,面对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
一次,在加工某型飞机的关键零件时,由于外国专家对零件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高且加工周期短,厂里面临困难。这时,秦世俊主动请缨,与外国专家反复研讨、交流和试验,最终确定了加工方法。外国专家是两人倒班跟着生产,而他却是一人“全天候”作业。当一件件零件完美出炉时,挑剔的外国专家禁不住竖起了大拇指。
扭轴是某型飞机的关键部件,由于精度要求高、加工难度大、时间节点紧,这个零件成了“烫手的山芋”,车间里一时没人敢“接招”。秦世俊再一次迎难而上。长长的轴体需要与机床平行装夹,一端固定住了,另一端就会产生倾斜。为解决零件的装夹问题,他研制出一套可分解的抱胎夹紧工装。为不耽误正常生产,他把试验安排在夜里12点以后,经常一干就是一个通宵。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巨大的挫折感和压力笼罩在他的心头。直到经过3天20多次的改进,这套工装终于在轴体的中间位置形成了有效支撑,保证了加工精度,并将生产效率提高了4倍。
“精品与废品的距离只有0.01毫米,成功与失败的差别仅在能否全情投入。”秦世俊对工匠精神做出了这样的解释。
影响力的放大
2016年,哈尔滨市总工会举行了首次职工创新补助资金发放仪式,这个活动的举办地就是哈飞集团秦世俊劳模创新工作室。这个选择看似偶然,实则大有深意。
作为行业标杆,如今的秦世俊需要做的不只是“独善其身”,更多的时候还要“兼济天下”。不仅自己要水平高技术好,还要带动身边的人一同创新发展、创新创造。
2014年,哈飞集团创建了以秦世俊领衔的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重点围绕飞机起落架和旋翼零部件生产开展技术创新、技术攻关和技能传授等工作。
近年来,秦世俊以创新工作室为阵地,将自己所学、所会倾囊相授。由他培养的11名徒弟中,1人晋升为高级技师,2人晋升为技师,8人晋升为高级工,他的工作室也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我来自车间,我也要在车间里继续发挥我最大的作用。”秦世俊说。
新闻推荐
5月4日,郑云波在湖北省宜昌市城区新开的水果店里为顾客弹电子琴。今年32岁的郑云波是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人,毕业于武汉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