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 明星新闻> 正文

李白神秘的《上阳台帖》

西安日报 2019-01-01 05:12 大字

李白《上阳台帖》局部

○秦延安

日前,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国家宝藏》第二季第一期里,著名演员濮存昕、翟天临作为国宝守护人向观众介绍了李白的《上阳台帖》。这25个字的四言诗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这还得从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离蜀地游三峡说起。李白自幼饱读诗书,尤喜道家思想,25岁时游三峡至江陵,与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司马承祯相遇。司马承祯与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等合称为“仙宗十友”,是一位造诣深厚、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三月,官场失意的李白,与杜甫、高适结伴同游王屋山,求仙访道。待到阳台观才知司马承祯早已仙逝,面对其画作,故有感而书《上阳台帖》:“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上阳台帖》纸本,纵28.5厘米,横38.1厘米,草书5行共25字。惊听是“谪仙人”之作,世人自是珍若珙璧。此帖先入宋宣和内府,后归贾似道,元代经张晏处,明朝由项元汴藏于“天籁阁”。清代先为安歧所得,再入清内府,清末流出宫外。民国时被大收藏家张伯驹购得,新中国成立后转赠给喜欢书法的毛泽东主席。1958年,毛主席将其转交给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上阳台帖》的收藏史可从其上的印鉴得到印证,可谓流传有序。李白的名气在中国历史上,甚至比王侯将相还要响亮,按理说,应该留有不少墨宝,但现今存世的却只有《上阳台帖》,为后人认识一个真实的李白提供了更多实物。

李白的书法师从草圣张旭。对李白书法评论较多的当数黄庭坚,“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由此可知,李白的书法是很有功力的,只是被他的诗名所掩盖了。在《上阳台帖》上,宋徽宗赵佶跋文曰:“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赵佶书画造诣极深,竟如此推崇,足可见李白书法之高。元代张晏跋曰:“谪仙尝云:欧、虞、褚、陆真奴书耳。自以流出于胸中,非若他人极习可到。观其飘飘然有凌云之态,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启功先生也认为,此帖用笔不循故常,天马行空,吻合李白诗风豪迈不羁之性格。

帖中“水长、物象”四字已脱落,模糊不清,无法辨认。现在的释文根据清乾隆皇帝四十一年(1776年)写的跋文得来。纵观《上阳台帖》,字廓大小错落有致,长短差距不一,最大7.5厘米,最小2厘米。字字草法精熟、笔画浑厚、方圆结合、爽朗挺拔,点画形态、轻重提按全凭心意。在开合纵逸中使之单个行间上下疏密参差,看似杂乱,却通篇充满着跳跃感。通观全帖,其书极类其诗,苍劲雄浑而又气势飘逸,其落笔天纵,收笔处一放开锋,用笔纵放自如、快健流畅,于苍劲中见挺秀,意态万千。全贴结构亦参差跌宕,顾盼有情,奇趣无穷,恰是《李白墓碑》中称其“思高笔逸”的绝佳写照。李白“不师古”、“贵天真”的追求在《上阳台帖》中得到了完全印证。这种宽博平正的结体、雍容沉实的笔锋和不计笔法、点画,运笔由心的气势不仅是李白人格的呈现,还是李白彰显盛唐气象的一种方式。

新闻推荐

胡海泉晒近照瘦了不少,用一个字慨叹陈羽凡吸毒之事

12月31日,胡海泉罕见晒照发文写道:“bye,调皮的2018”。照片是一张黑白照,胡海泉身穿深色衣服,一手插兜,一手拎着外套,表情严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