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艺术家罗素·杨:我喜欢脸 因为那是灵魂的窗户
“罗素·杨之造星时代”作品展这些天正在上海艺仓美术馆进行,展出了这位英裔美籍艺术家过去二十年间的作品。深受安迪·沃霍尔影响的罗素·杨,以人物肖像和丝网印刷为其明显的艺术标签。近日,罗素·杨来到上海采风并与观众交流。
在接受“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的专访时,他分享了创作、经历和中国之行的趣事。谈及他钟情的人物肖像拍摄,杨说:“我就是很喜欢人像,很喜欢人们的脸,那是通往灵魂的窗户。”
“罗素·杨之造星时代”是英裔美籍波普艺术家罗素·杨(Russell Young)第一次在中国举办展览,汇集了罗素·杨超过百件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杨过去二十多年间的创作历程,包含25位中西方名人肖像作品、70组波普艺术创作、4段绝世巨星试镜影片以及4个“造星影棚”。
展览现场 澎湃新闻图
罗素·杨的艺术创作深受波普艺术领袖安迪·沃霍尔影响。杨的作品有两个明显的标签:人物肖像和丝网印刷。他的名人肖像作品反映了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造星盛况。他将摄影作品用丝网印刷的方式绘制出来,虽然一幅摄影作品本身并不会改变,但是通过不同颜色、材料、印刷力度,艺术家表达着他的思考和情绪。比如在代表作《明星亦凡人》(Pig Portraits)中,可以看到“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简·方达等名人的“入狱照”,以此揭示名人也有与平凡人一样脆弱、落魄的一面。《声名与狼藉》(Fame + Shame)系列则反映了“美国梦”的阴暗面。
罗素·杨,《明星亦凡人》
罗素·杨,《声名与狼藉》
罗素·杨1959年出生于英国约克郡,出生后就被送往社会福利机构,后被领养。苦涩漂泊的早年生活经历激起了他对于“美国梦”的憧憬。杨早期从事摄影工作,为鲍勃·迪伦等很多名人拍摄肖像,又在音乐电视风靡之时转向MV作品的制作。
杨于1992年移居好莱坞,创作重心从摄影转向了绘画。他投入到一系列“综合绘画”的艺术实验当中,用各种波普艺术手法,从一个来自北英格兰社会边缘的移民的视角,拼贴出形形色色的美国社会。他的艺术创作形式横跨绘画、丝网印刷、雕塑、装置艺术和电影等多种形式。
罗素·杨,《西部》系列
展览中,艺术家特别为中国观众创作了东方文化名人系列作品,李小龙、邓丽君、张国荣、周迅、胡歌的肖像加上艺术家独特的丝网印刷和“钻石尘”材料,让我们得以一窥中国的“造星时代”。
罗素·杨,《张国荣》 澎湃新闻图
近日,罗素·杨来到上海著名地标豫园寻找灵感。在豫园九曲桥与小商品市场中,带着美国西部牛仔帽子的罗素·杨穿梭在人群中。杨就如同任何来到豫园的外国游客一样,拿着手机记录所见所闻。不管是具有特色的建筑,还是来来往往的人流,抑或是路边小摊上的一幅画、一个图案,都激发了艺术家浓厚的兴趣。他还前往了同济大学和东华大学参加讲座,与中国学生进行了深入交流。
在沪期间,罗素·杨接受了“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的专访,让我们对他的创作人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罗素·杨在上海豫园九曲桥
对话罗素·杨
澎湃新闻:豫园之行中,你有发现什么吗?我注意到你两次停留在一个“指掌书画”的摊位前,你对“指掌书画”似乎很感兴趣,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你的发现吗?
罗素·杨:是的,我很感兴趣。“指掌书画”画的是中国的很多名胜风景,和我的作品《西部》有异曲同工之处。而且“指掌书画”艺人所用的技法也很特别,他只用小手指去作画。我觉得艺术是一种通用的语言,虽然他只会说一点英文,但是我们好像可以通过“画面的语言”进行交流。
罗素·杨在豫园中与指画“指掌书画”艺人交流
澎湃新闻:你去了两所中国的大学与中国的年轻学生们交流,你和他们分享了些什么?你觉得与美国的学生或者艺术爱好者有什么异同吗?
罗素·杨:我非常诚实地和他们分享了我整个人生,我的工作经历、工作方式。中国的学生们非常尊重别人,在美国,学生可能不会这么认真地听一个讲座。我在东华大学做讲座时,学生们听得非常专心,他们真的在听我说的每一个字,在吸收理解。我刚刚在楼下“造星影棚”的时候还遇上了昨天晚上听了我的讲座的学生,他是学时尚设计的。他跟我说:“谢谢,你的讲座对我启发很大,给了我很多想法,让我现在想要更努力的去学习、工作。”我觉得这样的交流特别棒,我也因此受到了激励。我突然感到:我怎么还在这里聊天,我也要回工作室工作!
澎湃新闻:这次专门为中国观众创作了东方文化名人作品,对于他们你可能不会像对于美国的名人那么熟悉,那么你是如何选择出这些人物,如何创作的呢?
罗素·杨:我觉得我可能把大家都要逼疯了吧。因为他们会给我发照片,但是我觉得不行。而我从网上找到的那些照片又找不到拍摄的摄影师是谁。我自己做了研究,和艺仓美术馆的馆长关于这个中国系列要怎么做也通过邮件讨论了很久,他们也给了我很多资料。我从中选择了我觉得感兴趣的故事。这幅有摩托车的作品(《胡歌》),当我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我就非常喜欢,心想:就是它了!因为这张照片里能看到东西方文化的结合。而这一幅(《周迅》)可能是我最喜欢的,氛围、光线都特别棒,就好像是她一晚上彻夜未归,太阳快出来了,她穿着睡衣,想要在这个世界醒来之前回家。我很喜欢悲剧,就好像我的另一个系列《声名与狼藉》所表达的,成名的代价有时候会非常大。我很希望中国名人也成为我的《超级巨星》系列的一部分,这一系列是我在今年夏天、秋天创作的,而中国名人作品就是穿插在这一系列的创作之中。
罗素·杨“造星时代”中国名人系列
罗素·杨,《周迅》 澎湃新闻图
澎湃新闻:这一中国系列都是黑白的,而你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彩色的,这有什么用意吗?
罗素·杨:对,这是我刻意的。这一系列的色调其实是银色的,用了新的“钻石尘”的方式,“钻石尘”会粘在画面较暗的部分。我尝试了金色、黑白色,但是最后选择了现在这样。这是展览的最后一部分,我觉得观众看完整个展览可能已经眼花缭乱了,所以需要一种不同的心境,可以安静下来,因此我选择了银色。
澎湃新闻:为什么有一幅《李小龙》的是红色呢?
罗素·杨:我怎么能不把《李小龙》画成红色呢?(大笑)它正是展览的最后一幅作品,用红色就好像是在“画重点”,何况红色和金色也是代表中国的颜色。
罗素·杨,《李小龙》 澎湃新闻图
澎湃新闻:你在创作是如何选择用什么颜色的?是基于创作时候的情感吗?
罗素·杨:是的,我会自己调颜色,我从来不用固有的标准,所以我的颜色从来不会重复。我会融入我自己的情绪,在我的脑海中我能看到我想要的颜色。颜色的选择也关乎于平衡,在我做丝网印刷之前可能就会把所有颜色都铺在地上,看它们放在一起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和谐。
澎湃新闻:你的作品都是在反映当代历史和流行文化,但是大都是美国的历史和文化,对于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中国观众来说,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你的作品背后的历史含义,你觉得我们中国观众应该如何欣赏和理解你的作品?
罗素·杨:我觉得这其实是一种“双赢”。我们需要分享和交流,一方面我需要来这里体验中国,另一方面我也带着我的作品前来让中国观众体验。比如,我通过作品带来了明亮的加利福尼亚阳光,我希望观众来看这些作品,即使他们只看到画面中明亮的颜色,也能感受到加州的明媚。另外,在二楼的展厅有一个美国历史的回顾墙,介绍了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重大历史事件。这就是一个具有教育作用的板块,带着观众走进“美国梦”的发展历程。我很希望看展的观众可以借此了解更多美国的历史和人物,比如,可能他们并不认识鲍勃·迪伦,但是看了展览之后会好奇从而去了解他,听他的音乐,发现他获得过诺贝尔奖等等。我很希望这样的西方名人可以给中国观众带去灵感,激励他们。
罗素·杨“造星时代”,《鲍勃·迪伦》(局部)
罗素·杨“造星时代”美国文化史大事记
澎湃新闻:你的童年生活、年轻时的漂泊经历对你的艺术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你在30多岁时就移居了美国,你的作品也是在反映美国的文化变迁,美国又对你的艺术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
罗素·杨:我的童年生活环境是很压抑的,在北英格兰的生活是没有希望的,甚至看不到能找到一份工作的希望,更别说去做喜欢的事情。我很喜欢看电影,比如《豪勇七蛟龙》(The Magnificent Seven),还有玛丽莲·梦露的电影。所以我就很想去好莱坞——这些电影的诞生地,这是我的梦想。在我到了美国之后,我看到美国有非常光鲜亮丽的一面,也有很黑暗颓废的一面,这两方面都是我的创作来源。
澎湃新闻:童年的孤独和迷茫激发了你的创作欲望吗?有没有一个时刻,你开始梦想自己成为一个艺术家?
罗素·杨:我记得我第一次通过艺术获得注意是在3、4岁的时候。那年圣诞节,我画了一幅巨大的很吓人的树,是个非常黑暗恐怖的形象。我的家人不理解但是也很惊异于我的画。从那时我就知道我喜欢画各种图案符号,我也很擅长,也会因此获得别人的注意。我5岁的时候曾经告诉我的父亲,我想要做电影导演、宇航员、小丑或者一个艺术家。我现在就成为了一个“小丑”和一个艺术家(大笑)。
澎湃新闻:你最初从事的是摄影,为什么后来转向了绘画?
罗素·杨:我曾经执导过数百个音乐MV,但是渐渐的我开始不喜欢这个行业,因为我希望能更忠于自我。在拍摄MV的时候可能有20个人来告诉我该做什么,我很困惑,他们不是雇我来创作的吗?现在又来给我各种指导命令,让我无法创作。这让我很分裂。绘画则是更私人的,可以让我表达我的想法。
罗素·杨,《奥黛丽·赫本》(局部)
罗素·杨,《哭泣的玛丽莲·梦露》(局部)
澎湃新闻:你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人像摄影,为什么对于人像情有独钟?你的作品中很少出现普通人,为什么大多集中于名人?
罗素·杨:我就是很喜欢人像,很喜欢人们的脸,那是通往灵魂的窗户。
我过去在音乐行业的很多年里,认识了很多了不起的音乐人。那时候我意识到这些名人确实有着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他们会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吸引你。在奥马巴当选总统之前,甚至是在他计划竞选总统之前,我就和他见过很多次,也聊过很多,他这个人的气场和品质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澎湃新闻:你在2010年曾患过一场大病,情况十分危险,这样的人生经历对你的艺术创作有什么影响?你现在的创作和过去的创作目的或者动力是不是有变化?
罗素·杨:这样的经历让我更珍惜我正在做的事情,也给了我更多自由去尝试不同的事情。我允许我自己去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情而不去在乎他人的意见。生病的时候,我最好的朋友会带着我去工作室,但是我只要做一点事情就会感到气喘。是他一直引领我再次开始工作,让我相信工作可以帮助我恢复。所以,我在身体和精神上都在不断挑战我自己。
(本文图片除特别指出外,由艺仓美术馆提供。)
新闻推荐
众所周知,邓紫棋现在是火了,代言也是接不停,而“邓紫棋皇室身份大公开”便是与此有关的。据悉,她代言了一款名为《部落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