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 明星新闻> 正文

戛纳电影节,吸睛的不应是“毯星”

齐鲁晚报 2018-05-12 08:08 大字

如果你在网上搜索“戛纳电影节”,出来最多的恐怕是开幕式上一个个明星的红毯照了。对于并不那么关心电影艺术成就的人来说,戛纳电影节可能越来越像一个秀场。在这里,不仅仅每年的竞赛单元惹人关注,戛纳电影节还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电影交易市场,以及吸引了各类全球顶级品牌来此获取商机。

去年范冰冰出任评委被质疑的声音犹在耳边,今年她又来了,皮肤白如雪,笑颜依旧如花,仿佛质疑和八卦都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这位中国最炙手可热的女明星是戛纳的常客,尽管至今缺乏有分量的电影作品,但不妨碍她的商业价值和号召力。某种程度上说,戛纳电影节把范冰冰这样的女星作为中国符号,也是为显示自己的开放多元,以及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因此,“毯星”的出现也并不奇怪,这部分人群指的是虽然没有什么电影作品问世,但是依旧因为各种原因走红毯并且蹭热度的各路“明星”。尽管中国的“毯星”是近几年来才有的事,但是西方的娱乐圈早已司空见惯。每年的戛纳电影节上,都有太多奇装异服博眼球的行为和出格的言论。明星走红毯的背后其实蕴含着深刻的资本和商业逻辑,本身并无可厚非。戛纳电影节的成功之处在于,总是能够将各种资源有机整合,最后将电影节本身的品牌价值深入人心。

作为世界上最顶级的电影节,戛纳电影节承载着多重属性,也同样是各种价值观和文化现象交锋的地方。这次的戛纳电影节,取消媒体优先看片权,规定红毯禁止自拍等新闻不绝于耳。这或许就是一个电影节的魅力所在,电影节不仅仅给影迷提供了一个观影的盛会,不同文化属性的人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关注点。

在社交媒体过度发达和网络浪潮的强烈冲击下,本届戛纳电影节做出了如上举例的一些改变,似乎彰显了这个老牌电影节的某些对电影艺术的执念,虽然显得有些保守,但是体现了其对电影艺术传统的尊重。

电影节作为经典电影时代的产物是否可以适应新时代的文化语境,这几乎是所有电影节面临的问题。一个电影节可以为电影做什么,而不是反过来,让电影沦为电影节的布景板,这是每一个热爱电影的人需要面对的问题。

(余雅琴)

新闻推荐

范冰冰《手机2》角色已定,戛纳游玩路透皮肤超白

范冰冰这几天在戛纳吸引了足够的目光和关注度。从刚到戛纳的时被老外围着要签名却将“两个冰冰”弄错开始,到走红毯时的一身蛋糕裙艳压群芳,再到宣传电影《355》时的五美同框,再到访谈中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