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 明星新闻> 正文

爱自拍的人,都在拍什么?

延安日报 2018-05-06 09:26 大字

凡事都需要有度,自拍同样如此。俄罗斯光是2015年就有至少10人因自拍而身亡,100多人受伤。政府还专门发布了《安全自拍指南》,但自拍致死的案例并没有减少的迹象。

那么爱自拍的人,都在拍什么?

曾听有人这么调侃,有了微信朋友圈,我与朋友的见面频率提高了许多,几乎天天见,甚至有时一天见了好几回。只不过这见面不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而是在网络上——因为朋友天天发自拍。

何为自拍?简言之,用手机或其他数码设备为自己拍照的行为。自拍的诞生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网络社交,从此以后我们不得不在朋友圈里频繁见证我们的朋友吃早餐、跑步、旅行、喝奶茶、家庭聚会等时刻,或者只是单纯看到他们美图过度之后的脸。有人不免抱怨,那些天天自拍,并热衷于往社交平台上发自拍的人,到底是个什么心态?

人人爱自拍?

其实从自拍这一行为诞生到现在,历史并不长,因为首先得有摄像机,才有自拍。摄影学意义上的自拍在1839年就出现了,当时银版照相术先驱美国摄影师罗伯特·科尼利厄斯将第一张自拍照陈列在费城自家的商店中,不过,那时候照相机并未普及,普通人还无法玩自拍。

1900年,柯达公司推出“盒子布朗尼”相机,这款相机给摄影艺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在此之前,相机就算不是个彻头彻尾的累赘,也显得相当笨重。早期的相机往往由大量的黄铜和红木制成,拍摄时需配合大玻璃或金属板,通常还要以分钟为单位计算曝光时间。布朗尼相机轻便了许多,普通人也能自拍了。之后相机不断演变升级,自拍更为容易;但总体而言,自拍仍旧很不普及。一方面相机价格不菲,冲刷不便,相机拥有者很少;再则那个时候人们还没有太多自拍的概念,自拍并不流行。

2010年,拥有前置摄像头的iPhone4代替了定时设置,掀起一股自拍潮。2011年,Instagram推出“#(标签)”和花式修图的滤镜,第二年“#selfie”正式成为主流,各路明星、政要人物,甚至罗马教皇纷纷开始在以Instagram和Twitter为主的社交网络上露脸。自拍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发展。2013年,由于“Selfie”在过去一年使用暴增170倍,被评为牛津词典年度风云词汇。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自拍成为一种热门的全球性行为。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拍照功能越来越发达,自拍之风愈演愈烈,并最终成为很多人的日常行为。根据英国媒体报道,2016年每天全球大约有9300万张自拍产生,每年在线分享的自拍高达8800亿张之多。美国一项针对千禧一代年轻人的调查显示,年轻人一周平均拍9张自拍照。

在中国,自拍也是年轻人的心头好。艾瑞咨询数据显示,约截至2016年6月,约70.5%的中国社交网络用户每周至少分享一张影像,而在这群人中,约有21.3%的用户会在每次分享影像前使用自拍APP美化影像,约40.6%的人表示会在大多数情况下先处理图像。——我们不仅爱自拍,还爱美图。

何妨自拍

虽然不少人对在社交平台上晒自拍的行为颇为反感,但实事求是地说,自拍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它还有不少现实功能。比如自拍的记录作用。相片的本质,就是凝聚瞬间画面,在往后的时间长河中,更好地辅助回忆。人生旅途漫长,我们一路向前走,却一路留不住时间和人;影像能非常方便快捷地为我们留住当下的美好时光,这比文字记录方便多了,并且一张清晰可见的照片很轻易就能够唤起回忆。

自拍有自我愉悦的功能。遇到了困境的自己,在笑容和美丽里能汲取激励的力量,尤其是那些很少有机会端起照相机的老年人,一张漂亮照片蕴含的正面心理帮助是难以估量的。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具身认知”理论,即人在开心的时候会微笑,而如果微笑,人也会趋向于变得更开心。当你面对镜头,做出嘴角上扬的动作,你可能会发现心情的确变好了一些。

自拍有社交功能。人类是社群动物,从生活中的各种层面而言,人们每天都离不开社会。自拍是重要的社交手段,它便捷地搭建起亲和的氛围与自我展示的平台,强而有力地展现了个人信息,更能够引起公众讨论,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认识、交流和沟通,有助于融入、稳固、拓展人际关系。

自拍还有自我认同的功能。人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满足了之后,便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渴望获得他人的接纳、理解和认同。就像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说的:“人生就是一出戏,社会是一个大舞台,社会成员作为表演者都渴望自己能够在观众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所以每一个人都在社会生活的舞台上竭力表演。在人际互动中,不管个人具体目标是什么,他的兴趣始终是控制他人的行为,特别是控制他人对他的反应。”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自拍之后还要美颜,我们希望美颜后呈现出更好的自己,展现出优越感,获得他人的积极评价,并满足建立理想自我的需求。

小心自拍成瘾

凡事都需要有度,自拍同样如此。偶尔自拍,偶尔发发自拍,这是可以接受的,可如果每天都要自拍个好几次,并且在朋友圈里大晒特晒,这就需要注意了。因为它可能是病。

一篇发表在心理学国际期刊MentalHealthandAddiction(心理健康与成瘾现象)的文章表示,自拍成瘾的现象确实存在,并且可能是一种精神障碍。来自英国NottinghamTrent大学和印度Thiagarajar商学院的研究者证实了自拍成瘾的存在,并且开发了一套自拍成瘾行为评估量表。偶尔的自拍行为是正常的,只有到某种精神依赖的程度才会被认定为是自拍成瘾。根据一项有400名实验对象的调查,研究者从收集到的数据中把自拍成瘾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档Borderline(疑似),每天至少三次自拍但并不会把它们上传到社交网络上;第二档是Acute(急性),每天至少三次自拍并且每张都上传社交网络;第三档是Chronic(慢性),控制不住自己无时无刻地想自拍,并且每天至少上传社交网络六次。

研究者表示,典型的自拍成瘾患者通常都缺乏自信,寻求关注,希望更融入集体,他们会把自拍作为一种弥补自尊心缺失和填补亲密空白的方式,而这些都是潜在成瘾行为的特征。很显然,一样东西只要成瘾,它就会主导我们的注意力和精力,严重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个时候,就得把它当做一种心理疾病,予以治疗。除了自拍成瘾外,自拍致死也越来越普遍。许多人为了追求刺激、获得赞数及转发量,热衷于拍摄看起来很酷的高危险自拍照,但却因此意外丧命。自拍照不幸成了遗照。

据外媒报道,研究显示,自拍致死最常见的原因是从高处摔落,其次是溺水身亡。而自拍致死者的平均年龄为21岁;75%死者更为男性。研究研判,这可能是因为男性更倾向于有高度风险的娱乐活动所致。俄罗斯光是2015年就有至少10人因自拍而身亡,100多人因此受伤。俄罗斯政府还专门发布了一份《安全自拍指南》,但自拍致死的案例并没有减少的迹象。而在中国,也发生了数起自拍致死的悲剧。尤其是去年底,一位从事极限运动、年仅18岁的小伙子在湖南长沙的一次高楼挑战中因失手坠楼身亡,视频记录了他最后的绝望时刻,让人悲痛。

总而言之,自拍没错,有点自恋也是人之常情,将自拍作为社交方式也无不可;但自拍的度在于,不成瘾,不冒险,不影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还有很关键的是,请多为朋友们的眼睛考虑——你又不是金城武或王菲,大家真的不想看到你吃饭跑步喝奶茶都要晒自拍。

新闻推荐

当红古装美男早年参加相亲节目的画面被扒出,真相原来是这样

现在相亲节目很火,各种奇葩嘉宾观众也见了不少。但是有些知名艺人也参加过这类节目,你知道几位呢?这两位古装美男也参加过,理由太搞笑了,余少群还因此被经纪人掐了。余少群是典型的冠面如玉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