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热型” 杨 玏:
杨立新、杨玏父子
不能没有演技只有流量期待舞台上的“父子档”
评价父亲杨立新: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从杨玏两三岁开始,杨立新就抱着儿子看《雷雨》、看布景,北京人艺的老人儿也许没有谁不熟悉这个纯真、可爱的孩子。也正是因为在这种特有艺术氛围中的耳濡目染,热爱戏剧的种子,从小就植根在杨玏的心中:“我就是在人艺舞台的台前台后长大的,我觉得我早晚会回归那个舞台。”
高中时杨玏就向父亲提出学习戏剧的想法,本不赞成儿子继承自己衣钵的杨立新最终被儿子的真诚打动,鼎力支持其出国学习。毕业于全美排名前十的杜克大学戏剧系的杨玏,曾“纠结”于是否要留在美国继续发展,几经思量他还是选择了回国。因为杨玏觉得,在父亲身边,可以汲取更多的表演经验,会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对我个人来说,出国是对一个人拓展眼界很好的方法,可以让自己在性格上、精神层面上更加自由、更加独立。但父亲在审美,包括在对戏的处理上,其实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从青春偶像剧《匆匆那年》到家庭伦理剧《小丈夫》,杨玏早已通过自己稳扎稳打的演技,证实着自己的价值。脱离了父亲的光环,于大银幕而言,杨玏从未忘记话剧——这个让他魂牵梦萦的天地,与父亲合演一幕剧,便是他的“终极梦想”之一。“我一直在留心,看看有没有好玩儿的两个人的戏,不一定非要演父子关系,只要是好剧本、好角色就行。”杨玏坦言自己对此非常期待。
关于影视梦想:
不断前进与学习
在美国读书期间,杨玏利用暑期回国实践的机会,曾在冯小刚执导的《唐山大地震》《非诚勿扰2》中担任副导演一职,并客串角色锻炼演技。很多人说,对于初出茅庐的杨玏这是一种幸运,回想那段经历,这个大男孩感慨良多:“那段经历,对我来讲,真的是受益匪浅。因为那个时候我才真正理解,从导演角度出发,他们想要的演员到底是什么样的,这对我以后的职业道路立了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标杆,甚至成为我今后演戏的一个标准。”
作为一个演员,杨玏认为,演技就是他安身立命之本,没有演技,只有流量,那是不太可能称之为演员的。“演员这条路没有尽头,时间越长,你越会看到有太多比你优秀的人。”所以,压力应来源于自身对完美演技的追求,并非是荣誉、名气、利益给其带来的困扰与“压力”。
如今已过而立之年,杨玏清晰地懂得自己想要、想做的是什么。11月9日,由周亚平任出品人、宋方金编剧、王小列导演的都市欢乐大剧《新围城》在北京召开了开机仪式,这部由梁冠华、张晨光、刘敏涛、牛莉、柯蓝、刘蓓等30多位实力演员保驾护航的年度大剧,让杨玏既兴奋又紧张。“《新围城》是一架顶配的马车,而我只是马车上的一个小螺丝钉。”
杨玏还向记者透露,下一步在大银幕上他更想挑战性格复杂,与自己生活反差极大的“坏人”角色,因为这样的人设让他能够不断看到自己演技上的不足,促使自己不断去前进与学习。
业余爱好很多:
近期迷上了摄影
在杨玏首次露脸的一档综艺节目中,其中一个环节,需要他寻找一位导师,与其配合演一个小品,面对宋丹丹、章子怡、刘烨三位重量级嘉宾,杨玏最终选择了宋丹丹,在被问及理由时,他直言,因为自己属于“慢热型”,情绪对他来讲很重要,所以,面对“丹丹阿姨”他会更自然与放松。
一边戏约不断,一边赶录综艺,杨玏累并快乐着,这个北京大男孩坦言自己的业余爱好很多。在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杨玏近期还迷上了摄影,一台新入手的相机几乎寸步不离他的左右,为了拍出“美美哒”照片,他开始钻研起摄影技术。(李岩)
从小在宋丹丹、濮存昕等前辈艺术家的关怀下成长,高中时只身一人留学美国学习戏剧,顶着“星二代”光环的杨玏,有着超出同龄人的气质,从《匆匆那年》《何以笙箫默》到《小丈夫》《致青春》,熟眼的观众,一点点地见证着这位1987年出生的“俊俏小生”慢慢地成长为实力派演员……
近日,杨玏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自己属于“慢热型”,承认自己面对舞台有些“懵”,并首次“告白”父亲想在话剧上来个“父子档”。关于梦想,关于演戏,关于未来,杨玏觉得自己有诸多“可能”。
新闻推荐
第90届奥斯卡奖日前公布了争夺最佳纪录片奖项的入选电影名单,中国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二十二》、中美英合拍的自然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榜上有名。今年共有170部影片获得竞争最佳纪录片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