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化中年男人是另一种“油腻”
□邓海建
做个中年男人挺难的。前几年是嫌你“丑”(侯虹斌《中国男人为什么这么丑》),眼下又骂你“油腻”(冯唐《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
保温杯、枸杞茶、戴各种串串、发际线后退、衣服加大码……中年男人的生活似乎就这样被标签化了。“中年危机”大概就像中等收入陷阱一样,是个别人觉得你铁定会遭遇、你自己未必有跳坑感受的复杂命题。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长得帅了,说什么都有道理。不过我想提醒一句:那些被有些人嫌弃、调戏的中年男人,他们亦曾有过莱昂纳多般帅到晃眼的青春。自古以来,人到中年,男人大概都会分化成三个类型:一是像林志颖等明星般逆生长的男人,这取决于后天的“养成”,成本高、过程杂,非常人能企及;二是绝大多数平凡如你我的中间层面的油腻男人,奔波操劳、无以闲暇;三是少数连油腻都谈不上的底层男人,他们买不起保温杯、更喝不起枸杞茶,亦不会在“中年危机”话题里找到丝毫存在感。
标签思维当然说烂了,“中年油腻”话题的背后其实还有两种叫人不吐不快的隐性逻辑:一是“上流阶层”的傲慢。坦白说,冯唐先生的“十个不要”,没点儿经济基础是很难实现的。只是面对“奋斗18年才能和你喝杯咖啡”的悲怆,不是所有中年男人都能有余力去做绅士、做贵族。别忘了莎士比亚都曾感叹,“三代培养不出一个贵族”。二是“年轻崇拜”的夸张。一方面,流行话题的话语权大多在年轻人手里(尽管他们的背后有中年领导)。以新浪微博为例,有数据说18至30岁的年轻用户群达2.26亿,几乎占到了整个平台的将近80%。另一方面,社会为“年轻”提供了更多背书的空间。作家蒋方舟说过这么一句话,“讨好年轻人是社会的通病”。这种“通病”的另一面是社会对中老年群体缺乏认同与鼓励的习惯。
一个男人活得有没有尊严,是清逸帅朗还是肥腻邋遢——有时并不是个人主观能选择的自由。丑化中年男人之所以成为“潮流”,既是成见,更是忽略客观条件而无端苛责的欲加之罪。每个人,每个年龄段的人,都该进化成“最好的自己”,单独丑化中年男人恐怕亦是另一种“油腻”。
新闻推荐
10月30日,马伊琍在微博上晒出两张和林青霞的合影,并透露两人早在1993年就曾合作过。对比今昔的合影,两人的女神气质仍在!马伊琍说:“乌镇重逢青霞姐,给她看儿时与她合影,众人感叹年轻真好!那是1993年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