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是用来使用的不是用来伺候的
□徐敏
有人说,看书要看出版五年以后依然有众多读者的书,至少说明这本书经得住时间的检验,而非昙花一现。有时候我在选择图书时也差不多是这样的原则——其实每次书展上摆放的那些畅销好书都差不多,有些甚至畅销了上百年、几十年,而鲜有出版几年的新书入驻。
不过,这次读蔡崇达的《皮囊》,等不到经过五年以上的时间检验了,这本书出版两三年已经成了百万册的现象级畅销书。而且我喜欢的演员刘德华、作家韩寒和评论家李敬泽都不惜长篇真挚的溢美之词为其作序,这或许有作者的人脉关系,但必定也不乏实力因素。而且作者还算是同行,蔡崇达大学毕业后就成为一名记者,27岁时被聘为《GQ》中国版报道总监,也是全球17个国家版本的《GQ》最年轻的报道总监;他从《中国新闻周刊》《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等一路走来,事业上快速成长。
从蔡崇达的字里行间能够看出来,虽然事业和生活上顺风顺水,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灵魂深处仍然藏着混沌、不安与迷茫。那时离父亲去世已过去多年,可这件“人生的必然性失败”扎扎实实在蔡崇达的心上掏出一个洞,夜晚独坐,总能听到凛冽的风灌入时传出的呼啸声,父亲像一个飘荡不定的影子,让他抓不着,也看不清。除此之外,其他亲人和朋友的经历也让他对人生的诸多命题感到困惑、无奈、“耿耿于怀”。他不明白,既然肉体注定要泯灭,灵魂又何处安身?于是那年冬天,他鼓起勇气写下了《皮囊》这篇散文,开启了对人心的拷问。
“皮囊是用来使用的,不是用来伺候的。”这是开篇写到的太奶奶告诉作者的一句话。太奶奶就是凭借这样的人生信条,以极其坚韧的性格过完一生。后来作者的父亲患病偏瘫,母亲苦苦支撑起经济拮据、风雨飘摇的家,在《母亲的房子》和《残疾》这两篇里,能够读到生活的真实和辛酸,人性的坚韧和乐观。并不华丽的笔触娓娓道来,告诉我们失去父亲的小镇家庭生活就是这样。
封闭保守的闽南小镇,与海相邻,与香港相望,偶有台风登陆。母亲与父亲结婚后被要求“一定要生一个儿子”,姐姐因为出不起嫁妆而遭到男方嫌弃,这样的事情在作者成长的小镇里几乎像呼吸一样自然。我并没有看到作者对这种传统有何看法,也许作者只是想说出事实,其他的留给读者自行判断。
“真”也许是一个当代作家难能可贵的品质。蔡崇达的《皮囊》,相对于现今的其他畅销书来说,有一种贴近大地,朴素而真实的质感。他和韩寒一样,都是从小镇上走出来的80后青年,对于小镇的情感复杂而又难以言喻。我想,这种情感对于因为城镇化、高等教育普及、社会流动等等原因从小镇来到大城市生活的青年人来说,应该并不陌生。一方面,童年的小镇是心灵的家园,情感的皈依;另一方面,小镇氛围保守陈旧,生活单调重复,并不是青年们心中的“美丽新世界”。然而不管走得多远,小镇才是他们心中的家;不论路途多么不便,有机会就要回家看看。即使看到老屋已经破败,老家同龄人都已有各自生活,即使已不习惯家乡的慢节奏状态,只能带着几分失望回到拼搏奋斗的城市,但过不了多久,又会开始想念。生活就是这样夹杂着辛酸、无奈、变迁而年复一年,循环往复。《皮囊》只是不加修饰地记录了变迁中小镇和青年们的命运。
蔡崇达曾说,越准确、干净、锐利的文字就是越好的文字。因为写作的目的是呈现,人心已经够复杂细腻,若是能够呈现出来就很不容易了,没必要更加复杂地装饰,让它更紊乱。最好的写作是举重若轻的,用最干净的笔触表达最细腻的部分。我想,《皮囊》就是完成了一种这样的写作。
新闻推荐
梦了好久终于把梦实现 田径世锦赛女子铅球巩立姣为中国队夺首金
本报讯(中新)北京时间8月10日凌晨,在伦敦进行的2017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结束了女子铅球决赛争夺,中国选手巩立姣凭借第五掷的19米94,获得了冠军!这是中国队在本届世界锦标赛上的首块金牌,是中国队在田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