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音乐会的日子里听什么?5位乐评人带你按图索骥
剧院不开门,乐团不演出,没有音乐会的日子里,可以听些什么?
我们请了5位演奏家、5位乐评人,带你按图索骥。
两份乐单里,有些是他们私藏的心头爱,也有些是他们认为疫情期间适合听的,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独奏、人声……或温暖,或悲伤,或振奋,这些作品自带不同的性格,也会带给你不同的力量。
音乐是有力量的,艺术是有力量的。
【乐评人篇】
乐评人 寇燚
Novi Singers《肖邦》
肖邦的独奏作品听惯了钢琴,偶然听到Novi Singers四个人的演唱,好像忽然明白了艺术为什么是有灵魂的。
链接:https://y.qq.com/n/yqq/album/0030s4Gv00X9t9.html
阿沃·帕特《第四交响曲》
交响曲如今已有名无实,比如爱沙尼亚作曲家帕特的《第四交响曲》题名“洛杉矶”,为洛杉矶爱乐乐团创作,这部作品贯穿着帕特典型的极简音乐风格,优美生动,犹如弦乐小夜曲。
链接:https://y.qq.com/n/yqq/album/002krmN43E7cmW.html
陈其钢《悲喜同源》
陈其钢之所以是一位大师,就在于他的作品经得起时间摔打。小提琴协奏曲《悲喜同源》诞生至今两年多,每当想起来,心里仍是那么沉甸甸的,令人感慨。此刻尤其。这就是我们时代的《二泉映月》。
链接:https://y.qq.com/n/yqq/song/000wZrsE0cG9hR.html
乐评人 李严欢
舒伯特《降G大调第三即兴曲》
如果说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是将诗歌化作音乐,那么他笔下的许多钢琴作品,则宛若用音符写成的一首首真挚亲切的心灵之诗。
每当聆听他的这首作品,我总会被曲中那如歌般的旋律和如诗般的意境深深打动,思绪也随着琴声一起走进彼时舒伯特孤独、沉静的内心世界,待一曲终了,仍觉意犹未竟。
钢琴大师迪努·里帕蒂在他最后一场独奏会中演奏的这首乐曲是我的最爱。当时身患重病的里帕蒂行将走到生命的终点,但他的演奏依旧纯粹而高贵,温暖的琴声中饱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在偶然间才掠过一丝感伤的情绪。
链接:https://y.qq.com/n/yqq/song/214020742_num.html?ADTAG=h5_playsong&no_redirect=1
维厄当《第四小提琴协奏曲》
今年是比利时小提琴家、作曲家亨利·维厄当诞辰200周年,虽然他的很多作品如今鲜少受到关注,我却对其中的《第四小提琴协奏曲》情有独钟。
较之当时盛行的许多单纯以炫技为目的的协奏曲,维厄当的这部佳作在展现出高超的演奏技巧的同时,更以高度的幻想性和戏剧性引人入胜。无论是高潮迭起的第一乐章、柔美动人的慢板,又或是活跃欢快的谐谑曲、雄浑有力的末乐章,独奏小提琴与乐队间始终相辅相成,共同为音乐的发展注入激动人心的力量。
当年这部作品一经公演,备受柏辽兹、柴可夫斯基等同行的推崇,也成为维厄当本人的最爱。如今,透过小提琴大师海菲兹那有如神来之笔的演绎,有心的乐迷依旧不难领略到它的精彩。
链接:https://y.qq.com/n/yqq/album/002Qp2fY1vMsMl.html#stat=y_new.song.header.albumname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
在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中,优美动人、具有浓郁俄罗斯气质的旋律无处不在,而他的《第二交响曲》,在我听来恰是其中最富抒情之美、也最感人肺腑的作品之一。特别是第三乐章“柔板”,由单簧管奏出的主题是如此纯朴而从容,时而又有着些许惆怅,就好似作曲家诚挚的独白。
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在音乐会中与它相遇的情景,当乐章临近尾声,主题在平静的气氛中再次响起时,自己的视线早已模糊。那之后,这部作品再未离开我的爱乐生活。
链接:https://y.qq.com/n/yqq/album/002Ae8H62bs2V0.html
乐评人 顾超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
如果最近还不能充分地享受外面的世界,那么贝多芬的这部作品可以把你带去春意盎然的大自然。
除了感受作品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欣赏之情,你也会跟随着作曲家的视角,去感受大自然的“突然袭击”,一场暴风雨把人们的聚会冲散,人们在电闪雷鸣中惊慌逃窜。不过一切都会过去,当雨后彩虹出现在作品的最后一个乐章之中,那种喜悦是单纯的欢乐无法带来的。
期待疫情过去,我们也能真切感受到贝多芬那重回自然的喜悦之情。
链接:https://music.163.com/#/album?id=3169041
莫扎特《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
我推荐第二乐章,很难说这个乐章的情绪是什么,有哀伤也有欢乐。但最关键的是,莫扎特用钢琴和乐队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花环,让人因为音乐的美好忘记了是喜是悲,本来人生就是悲喜同源,认识到了这一点,或许面对任何的困难,我们都不会低头了。
链接:https://music.163.com/#/song?id=28122925&userid=60472396
武满彻《明天是晴还是阴》
最近很喜欢武满彻的流行歌曲,因为很治愈。
《明天是晴还是阴》是一首钢琴伴奏的歌,歌词非常简单:“昨天的悲伤,今天的眼泪,明天是晴天还是阴天呢?昨天的痛苦,今天的烦恼,明天是晴天还是阴天呢?”武满彻用最简单的词汇和旋律,诉说了对于未来的不可知,也让听的人跟着那恬淡的旋律,对未来抱有各自的憧憬。
链接:https://music.163.com/#/song?id=28718103&userid=60472396=
乐评人 杨宁
朱践耳《第九交响曲》
新年以来,很多人虽然不在疫情最严重的地区,想必也经历了近乎心理创伤的情绪波动,在愤怒、不解、思考和无力之间不停循环,最后只能寄托于或远或近的希望和信念。这种情绪需要宣泄和表达,而朱践耳先生的《第九交响曲》一定程度上代言了这样的思索和情绪。
这部作品作于1999年,是朱老十部交响曲中最后创作的一部,也是他年近耄耋时对历史做出的思考。
这部40分钟的交响曲不是一部令人轻松的作品。前35分钟仿佛一地废墟,贯穿全曲的独奏大提琴亦无比沧桑,但最后5分钟,清澈的童声合唱却唱起摇篮曲:“过了黑夜,迎来灿烂朝霞。”朱老在《创作回忆录》中自问:“结束段为什么是《摇篮曲》而不是《欢乐颂》之类的合唱呢?”令人感慨。
链接:https://i.xiami.com/song/U5DH302b1e2?spm=a1z1s.6659513.0.0.xAP7Lv
金承志《我喜欢》
彩虹室内合唱团指挥金承志创作的《我喜欢》本是一首关于青春爱情的歌,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诸多意象来抒写睹物思人之情。如今被迫宅家,望向阳光明媚的窗外,歌词中的种种——“初春的青草”“雾腾腾的早点摊”“良宵的夜空”“城市尽头远远的青山”——也无比令人怀念。此时听来,只想说,生活中的平凡本来就不平凡。
链接:https://y.qq.com/n/yqq/song/0033XysD1zdGkg.html
莫扎特《弦乐三重奏及二重奏全集》
不同的音乐在不同程度上吸引着人的注意力。和其他音乐类型相比,古典音乐往往有着逼人不得不认真听的特质,因此通常不适合日常聆听。例外的作曲家并不多,莫扎特算一个。
他的作品中,弦乐三重奏和二重奏知者不多,却十分适合居家日常聆听。此类音乐,本来就是相对轻松、简单的休闲之作,在莫扎特手中,却也品味不凡。在环球唱片2005年出品的大全集中,这些三重奏和二重奏由格鲁米欧三重奏等演奏大师操刀,听来清润可人。
链接:https://music.163.com/#/album?id=35381030&userid=452618791
乐评人 唐若甫
刘德海《十面埋伏》
每次在网上听到琵琶宗师刘德海演奏的《十面埋伏》,总会起一身鸡皮疙瘩,仿佛眼前就是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用一把琵琶表达千钧一发,中国音乐历来的形象画面感和先进叙事性在千年之前就已成行。
这首每每聆听都会让人屏住呼吸的古曲,尤其是刘德海平静自若但四两拨千斤的演奏,时刻提醒着人们,越是险要时刻,越要镇定自若,临危不惧。
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9858688
丁善德《降B大调双钢琴组曲》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我在上海师范大学欣赏一场钢琴为主的献礼音乐会时,有幸聆听到钢琴家王鲁和朱昊冰首演此曲,具有历史价值。
经由作曲家邹野自1984年原作协奏曲改编而来的此曲,有着丁善德一贯对民间素材高超而细腻的引用,双钢琴版本的室内乐旋律优美磅礴,结构工整大气,是中国钢琴曲库不可多得的瑰宝。
贝多芬《橄榄山上的基督》
就在贝多芬面临人生中的最低谷,万念俱灰地写下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嘱》,到次年创作出开天辟地,走向辉煌的第三交响曲《英雄》的间隙,他创作了一部鲜为人知的杰作《橄榄山上的基督》。
这部类似于声乐交响曲,又接近于歌剧的清唱剧使用一支交响乐团、一个合唱团及三位领唱,延续了早期作品《普罗米修斯的生民》的风格和哲理,反映出“乐圣”仁爱博大的胸怀。
这部作品可以视作为所有尚处逆境,与命运搏斗的人们的座右铭,预示着暂时的牺牲终究将迎来全面的胜利。
链接:https://v.youku.com/v_show/id_XOTYwMzE0Njgw.html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众所周知,巴西是南美洲第一大国、“金砖五国”(BRICS)成员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作为一个多元民族大熔炉,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