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音乐剧演出井喷, “本土原创”如何与“中文版引进”平衡

澎湃新闻 2017-08-25 14:52 大字

“中国音乐剧发展到今天,出现一个拐点,这个拐点就是,一个大的井喷式的时代要到来了,我觉得现在出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市场平衡的问题,原创和引进版的平衡,在市场上的平衡,这个如果平衡不了的话,很快中国市场就像韩国和日本,很繁荣,但是没有自己原创的东西平衡市场,在中国如果发生那个现象,也是很悲惨的。”

上周,由资深音乐剧人李盾担任制作人的音乐剧《酒干倘卖无》在上海连续上演5场,随后还将在全国数十个城市完成100场的巡演。这部本土原创剧在沪上引起关注,也引发了一轮业界专家对于本土原创音乐剧发展和前景的讨论。而从事了20年音乐剧制作的李盾在参与这场研讨时,对现在的市场“生态”表示了极大的担忧。

音乐剧《酒干倘卖无》

李盾:20年坚持探索中国本土原创音乐剧

李盾在业界有“音乐剧疯子”之称,甚至也有人称他“中国音乐剧教父”。从1997年开始,李盾成为国内最早投身音乐剧产业的人,曾经制作过《白蛇》《西施》《蝶》《爱上邓丽君》《妈妈再爱我一次》《啊!鼓岭》等众多音乐剧。

从最早尝试将中国民间故事改写音乐剧,到致力于将中国原创音乐剧带到了世界舞台上,李盾20年来一直坚持做原创,并且持续进行中国音乐剧表达语汇等多方面的探索。

这一次的《酒干倘卖无》是李盾首次和聚橙网合作。这部音乐剧根据1980年代经典歌曲背后故事改编。1983年,同样以此为故事原型的电影《搭错车》曾经轰动整个华语影坛,改编自同名电影的电视剧《搭错车》也曾经红极一时。这一次,把这个题材搬上音乐剧舞台,是希望再现这个深入人心的故事,让观众感受 “一段关于父爱与梦想的成长之旅”。

作为一个在经典歌曲和故事IP基础上创作的音乐剧,《酒干倘卖无》在音乐歌舞创作方面都请来外援。李盾邀请了艾美奖最佳音乐大奖获得者王宗贤对《一样的月光》《是否》《请跟我来》等1980年代脍炙人口的歌曲进行了改编,并创作了一系列新歌曲。百老汇导演兼编舞卓依·马可尼里也加入主创团队,将百老汇的经典歌舞风格和hip-hop舞蹈带入了剧中。

由于有着这部原创音乐剧的故事和音乐都有很深厚的观众基础,这部剧自从4月开启全国巡演以来,受到市场欢迎,很多地方的场次甚至售罄。在上海的研讨会上,很多专家表示,自己从最初较难进入剧情,到最后被感动到甚至落泪,这其中,这个讲述中国故事的作品里,中国人特有的亲情共情是很重要的。

音乐剧《酒干倘卖无》

音乐剧中文版版权争夺火热,需要市场制衡

2017年大概可以算是一个音乐剧井喷的年头,仅仅上半年,就至少有20部大大小小的音乐剧活跃在市场上。但这其中,购买版权制作的中文版音乐剧占据了绝大多余,而本土原创却屈指可数。

虽然《酒干倘卖无》在艺术上依然有很多问题,但专家们都表示,作为一个民营企业,这么多年能够坚持做本土原创音乐剧的探索,李盾和他的团队对中国音乐剧的发展是有非常实质性的贡献的。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表示,“中国音乐剧需要李盾这样持之以恒吃螃蟹的人。”

但李盾自己还是提出了自己越来越大的困惑和担忧,尤其是当下,各方都没有花太多的财力和精力做本土原创,而是在争抢国外音乐剧的版权。

“很多世界名剧中文版的版权实际上被韩国拿走了,这个拿走不是一部两部,是很多部,拿着世界名剧中文版的版权进入中国市场,赚中国市场的钱。这是有问题的。”

李盾强烈希望本土原创和中文版制作之间能够有市场平衡:“你看国外电影大片进入中国市场是有审核的,是有配额的,不是铺天盖地就来的,这件事情如果不注意的话,在五年后一定会后悔的。韩国和日本音乐剧一路发展,每天有两百多部在演,但是20多年过去,回头一看他们也发现自己很多文化被抹平了,没有了。我们中国五千年文化,要是呈现出那种状态那就很悲惨,我只建议我们要均衡这个市场发展。”

不过李盾还是表示,“原创很难,但是再难还得继续做下去”。

音乐剧《酒干倘卖无》

音乐剧民族化、本土化的研究实践依然很有距离

来自西方的音乐剧如何能够民族化、本土化,也是研讨会上一个焦点。

见证了包括李盾在内中国原创音乐剧20多年发展的资深媒体人端木复表示,“整个大环境来看,现在音乐剧的创作、演出还是宣传方面其实都非常热闹,但是理论总结和学术把握这个环节,我觉得现在还很滞后,跟不上,所以这个方面我觉得现在要跟上去。”

“音乐剧在美国文化形成崛起的内在关系,我们研究不够。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独立强大起来,他们首先是文化独立,音乐剧在文化独立中是重要的一支。而我们要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在学习现在百老汇音乐剧,学习国外的同时,怎么样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来讲我们自己的故事。”

在端木复看来,从目前市场上音乐剧的这些唱、舞来看,更多的还是受了西方的影响,怎样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把我们自己的音乐元素搁进去?所以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对音乐剧民族化、本土化的研究实践,还是有距离的。

新闻推荐

丝绸之路上的音乐史|流转:从中亚之心的见证到非遗的传承

早年人们耳熟能详的《达坂城的姑娘》、《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流行音乐,曾勾连起主体民族和新疆少数民族之间的情感认同,而随着少数民族文化在主流文化工业中越来越边缘,我们对维吾尔民族的文化想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