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烟台走向世界的“韩华” 连载之五 备受欺凌的“韩华”星散海外 □傅宁 袁丰雪

烟台日报 2021-01-05 09:34 大字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朝鲜与韩国以北纬38度线划界而治。据1954年的统计,当时韩国境内有华侨人口22090人,其中原籍山东省的华侨为20251人。在随后40多年(1953-1992) 中,支持朝鲜的中国与支持台湾当局的韩国之间停止了正常的外交和经贸往来,两国间人口迁移几乎停止。

战后,韩国相继执政的李承晚“第二共和国”和朴正熙的“第三共和国”以及后来的全斗焕、卢泰愚政府无一例外地实行了排斥外侨的政策,给华侨带来深重的灾难。

其中,对现今韩国排华影响最深的执行者当属韩国前总统朴正熙,其任职期间(1961-1979),一面实行亲日政策,即上台后不久就不顾国内的普遍反对,力主同日本建交,从而发展经济。对待华人,朴正熙实行臭名昭著的“不欢迎华侨政策”,该政策一直持续影响至今。

韩国政府当时推行的排斥华侨政策,涉及面很广泛,对“韩华”的社会地位产生了明显的打压效应,给他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影响最大的有如下几项:

其一,华侨难以得到永久居留权。“居留者”到期可申请延长三年,但不保证每次都继续给予延期。到期不办延期手续会被课以极重罚金。韩国法律还规定,外国人归化入籍必须要有相当财产或高等学历,还得有政府高官推荐,这对一般华侨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其二,华人无论在韩国生活多久,都不允许在政府、军队等核心部门任职。禁止华人进入房地产、金融、外贸、制造业等利润丰厚的行业。所以,“韩华”绝少有从事诸如律师、教授、公务员等职业的,也缺少特别著名的企业家、学者、文艺体育明星以及政界人士。连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韩华”们轻车熟路的外贸业,也领不到营业执照。因为这些职业要有韩国国籍才行。所以,在韩国,华裔没有参政官员,也没有富商巨贾。

在这种情况下,开中餐馆似乎成了近几十年“韩华”们唯一的选择。上世纪五十年代,全韩有4000多家“中华料理”店。韩国政府甚至还以粮食紧张为由不许中国餐馆卖米饭,韩国华侨最后被迫只能卖炸酱面,因此,留在韩国的“韩华”甚至被韩国人以“炸酱面”作为群体的代称。这个称谓即便是含有戏称的一面,其中的蔑视也很明晰。从早年间的“上国人”到“炸酱面”,这个称谓变化的过程,对于“韩华”群体而言,充满了不得不接受的屈辱和苦难。

其三,朴正熙政权时期,更是限制华侨的营业和居住面积,曾颁布《外国人土地管理法》,规定外国人不能同时拥有两处房屋,自住房面积不得超过200坪(每坪合3.3平方米),店铺经营面积不得超过50坪。这主要是为了限制他们的财产扩张和不动产投资。当时很多富裕华商不得已将自己的财产注册登记在韩国人名下,谓之“寄名”,最后财产被当地人侵吞者不计其数。由于打官司法律风险极大,“韩华”只能吃哑巴亏。限制外国人置产创业的政策直到金大中执政时才有较大改变。

其四,“韩华”子女甚至不能进入国民学校读书,只能在“韩华”自己筹建的华侨学校读书,而华侨学校的学历在社会上却得不到承认。

其五,华侨与韩国人同工不同酬。同等的工作,华侨要比韩国人的薪水少1/3。

其六,韩国政府推行货币改革,把“韩华”手上的钱款变成废纸,强行拆除唐人街,查封“韩华”的仓库。

其七,“韩华”要在银行开户,必须经过比韩国人多很多的审查程序,贷款更不用说,可谓难上加难。

其八,与“韩华”结婚的韩国人按照规定必须放弃国籍,与自己的配偶一起面对社会排山倒海的歧视。有了这样的法律规定,就使得部分本来钟情于“韩华”的韩籍人士抽身而退,也就使得“韩华”融入当地社会的进程明显受挫。

在访谈中,我从多位“韩华”人物的口中得知,韩国政府这种打压“韩华”政策的某些消极影响,时至今日依旧存在。“韩华”同韩国人一样纳税,但不能享受与韩国人同等的福利待遇。

无奈的“韩华”又像他们的祖辈父辈那样,开始了又一次的迁徙,目的地除了北美和台湾,还有澳洲、东南亚等地。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已有近45%的华侨离开韩国,多数选择了移民美国。此后,有关捍卫“韩华”权益的最强有力的声音多是旅美“韩华”发出来的。

新闻推荐

烟台开发区获评“化工新材料特色产业集群”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刘洁通讯员赛家豪摄影报道)日前,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2020年度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名单》,全省共1...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