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创业路上,我的脚步永不停歇”, 66岁的李登海还在攀登玉米高产新高峰,动情总结自己的三条成功之道

今晨6点 2016-10-01 20:17 大字

时下之中国,创业大潮风起云涌,商界精英层出不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识深入民心。在烟台,43年前,就有一位农村青年勇敢地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他就是来自莱州市三山岛街道后邓村、被誉为“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之一的李登海。

近日,李登海面对记者说起创业时,动情地总结出了三条成功之道,那就是:把握时代脉搏、发扬创新精神、永葆农民赤子之心。

YMG记者唐洪涛通讯员杨波姜建彬摄影报道

“能在发展的机遇中成长,我很幸运!”

“我很幸运,我们的党和国家为我指引了一条正确发展的道路,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条件,让我能够把握时代的要求,走在改革和发展的前沿,最终在发展的机遇中成长起来。”这是李登海的肺腑之言。

1966年,初中毕业的李登海回乡务农,担任了村农科队长,他带领农科队一门心思搞科研。1972年,一则消息改变了他一生。“那一年,我从我国农业专家的出国考察报告中看到:美国春玉米最高亩产达到了1250公斤,创造这个纪录的是美国的农民华莱士。这个消息,对我触动相当大。因为当时我国玉米亩产量只有一两百公斤,是人家的1/10。我不断地问自己:美国人行,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行?当时,我就给自己定下了一生的目标:开创中国的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抱着这样的信念,李登海与农科队的伙计们一同走上了玉米高产攻关之路。“我领着8个人,一头牛,就这样开始了。从1972年到1979年,我们选用了国内100多个优良杂交品种,采用不同的种植方式、不同的密度、不同的施肥方法和不同的施肥量不间断地进行高产攻关试验。”1972年秋季,李登海和伙伴们种植的夏玉米高产攻关田亩产达到512.2公斤,第一次闯过了千斤关,是传统品种的3倍。

莱州地处北方,夏玉米一年只能种一季,培育一个玉米新品种,至少需要七八年的时间。每念及此,李登海就感到焦虑,为了加快育种速度,1978年10月,他带队到海南进行加代育种。1979年,他育出了“掖单2号”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创造了我国夏玉米亩产776.6公斤的新纪录,并总结出了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在种植密度、经济系数、叶面积指数等高产因素方面的五大突破;1989年10月,他培育的“掖单13号”玉米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亩产1096.29公斤!这是我国第一个具有亩产1000公斤以上高产能力的夏玉米;

2005年,李登海利用通过种质资源创新育成的紧凑型超级玉米新品种,创造了亩产1402.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

2013年,李登海育成的第五代紧凑型玉米高产品种“登海618”亩产达1511.74公斤,再次创造了我国春玉米高产纪录……

“玉米倒地,肝裂心碎;金秋9月,最是高兴!”

创业路上的风风雨雨,其中甘苦,只有李登海心里清楚。海南育种刚起步时条件非常艰苦,玉米成熟收获前,玉米育种材料怕人偷、怕牛吃、怕猪啃、怕鸡叼。李登海和育种人员一起,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在地里巡逻,困得厉害了,怕蚊子和毒蛇咬,就用麻袋在腿上套一条,头上再套一条,在玉米根边的垅沟里躺一会儿,休息一两个小时后再巡逻。“在海南的荔枝沟落笔洞,我们自己砍柴做饭,吃的是自带的干萝卜丝,住的是黎族的茅草房,睡的是铺着稻草的木板床。每一年,我都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每一株玉米,期待着它的每一次发芽、抽穗、结果。然而,老天爷却常常和我们做对!1980年一场龙卷风式的大风冰雹把大树连根拔起,当地四万间房屋被刮走房盖,我的高产田里全部都是倒伏折断的玉米,我的眼泪哗哗地流下来,我以万分痛苦的心情写下了“肝裂心碎”四个大字,暗下决心:今年不行,明年再干!我一定要创出高产!这样毁灭性的打击,43年来有八九次,但是,我开创玉米高产道路的决心却始终没有中断过!”

坚持,再坚持一下。李登海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才见到了丰收的硕果。从1973年至今,李登海通过海南、广西和山东加代种植,43年拼搏共进行了121代的科研育种工作,相当于完成了在中国北方需要进行121年才能完成的科研工作。他坦言:“金秋9月,是我的最爱,是我最激动的时候。看到那不是仪仗队而胜似仪仗队的高产玉米阵容,我心中感到光荣,感到自豪,特别是看到自己的玉米又超过别的品种的时候!”

“勇攀高峰靠的是什么?创新,不断创新!”

“不断追求,不断超越,这就是登海种业。创新能力是登海种业发展的根本。”李登海这样总结到。他说,有句话叫“不知深浅,切莫下水”,这句话在他这里行不通,“我们就是要大胆地干,求新,求变,才能摘取高产玉米皇冠上的那颗明珠。”

技术难以突破的时候,李登海最发愁。“从亩产700公斤到亩产1500公斤,每一次高产玉米的出现,都是创新,每一次高产纪录的打破,都好比要在跳高项目提高1厘米。当纪录就在眼前的时候,真是着急啊,凌晨1点钟、2点钟了也睡不着。”他开玩笑地说,“我的许多技术创新都是在梦中实现的。”

李登海的身边人都知道他在生活中很是节约,外出能坐火车就坐火车,即便乘坐飞机也都是买经济舱票。这样一个勤俭节约的人,谁能想到他会拿出2亿元成立研发中心。“我们只有不断推出新品种,才能支持企业的健康发展,只有拥有高质量的种子,才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我们要让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不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成果不应该算成果。我们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并把成果变为知识产权加以保护!”李登海几乎是一口气说完了上面这段话。李登海立足于依靠科研创新进行发展的战略,依靠自己不断创新选育出的高产品种的成果,获取利润发展壮大。2013—2014年,登海种业的经济效益连续两年在全国种业上市公司中位居第一位,2015年上半年,在全国种业经济形势下滑的形势下,登海种业以科技创新强势支撑,经济效益比去年同比增长9.9%。

从2万元起家,发展到40亿元资产的规模,依靠的是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己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科研成果,李登海透露,登海种业将创立基金,奖励那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继续走创新发展之路。

“我还是那个我,要做一棵永远向上冲的玉米!”

李登海今年66岁了,按理说,这个年龄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了,当年在一起创业的伙伴如今大部分都已退休。李登海也辞去了公司董事长的职务,他说最喜欢跟孙子在一起的时光,但是,他还在继续走着高产攻关的路。李登海豪言:“我的前半生,所培育的高产品种已累计为国家增产1000亿公斤;下半生,争取超级玉米能为国家再增产1000亿公斤!”

目前,李登海正在主持“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超级玉米新品种的选育与产业化开发重点项目。超级玉米,通俗讲,抗倒伏,抗病力强,高产稳产能力更强,是玉米育种科技创新的再度提升。“每次看到新品种研发成功,我就又能产生新的希望。”李登海说连他都怀疑自己已经60多岁了,“我的心态年轻着呢。”现在流行的“互联网+”、“融资”等,李登海也很熟悉,“我们也正在创建自己的互联网团队,作为上市公司,我们也在寻求融资、做大的机会,争取走出国门。”

李登海辞去董事长一职,外界都表示很震惊,但是他却很淡然。“我以前掌舵,现在是当螺旋桨,只是公司事业的推动者。我不止一次地跟儿子说,他只是我的事业继承人,而不是财产继承人。所以,他到现在还戴着草帽,在地里种玉米。中国这么多上市公司的董事,估计只有我儿子这样做。”李登海笑着说,“请股东们放心,我李登海还是那个种玉米的李登海,每一粒玉米种子都有一颗金色的心,我李登海就要做一棵永远向上冲的玉米!”

以上稿件、图片版权均属水母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母网”。

新闻推荐

470多吨!莱州三山岛发现全国首个超大型金矿, 勘探队历时三年找到,记者赶赴现场揭秘海下2000米“黄金王国”钻探发现过程

日前,山东省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探获的莱州三山岛北部海域金矿床,金矿资源量达470多吨(储量20吨以上为大型金矿,50吨以上为特大型金矿)。莱州三山岛北部...

莱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