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退伍老兵痴迷 收藏“饽饽磕子”, 20年珍藏3000余个

烟台日报 2012-07-09 16:26 大字

本报讯(YMG记者李鑫通讯员王杨小惠景艳摄影报道)莱州市文昌路街道收藏爱好者秦德良,20多年前从部队复员之时便从事起了“饽饽磕子”收藏,其藏品从清朝至近代,他囊获的“饽饽磕子”已经有了好几箱子达几千个,很多都是市场上难寻的“珍本”。

昨日,记者在秦德良家中看到,他正在把玩着自己花900元高价刚收购来的“金玉满堂”饽饽磕子,其腰上悬挂着清代“鱼龙”饽饽磕子的饰物,室内的几大箱子饽饽磕子彰显他对这些“宝贝”的喜爱。

“这是我收藏的饽饽磕子,能有3000多个。”秦德良告诉记者,“饽饽磕子”按莱州话叫“饽饽卡子”。它的学名叫面食模具,也称为“面模”或“食印”。胶东地区在二月二、三月三、七月七、过年、婚庆、寿宴等特殊日子要做“磕饽饽”、“磕饽花”,都要用到“饽饽磕子”。这种传统历史久远,而胶东“饽饽磕子”以莱州、福山等地最具代表性。长时间的积累,使得“饽饽磕子”的花纹图案、做工用料等有了很多种不同的形式和种类,作为一种民俗器具便有了收藏价值,尤其在“饽饽磕子”制作已经机械化的今天,以前完全依靠手工制作的“饽饽磕子”,就显得

珍贵起来。

老秦在小时候学过美术,后来入伍当兵在部队里也做过画报、板报,因此对于一些艺术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复员后,一个偶然机会他在莱州朱桥大集上看到了有出售清代“饽饽磕子”的,而且有外地人大量收购,这引起他的注意。

自此,秦德良有了收藏“饽饽磕子”的紧迫感。老秦说,这么多年来,在收藏“饽饽磕子”上花了多少钱他也数不清,有时为得到一个有收藏价值的饽饽磕子,不惜与竞争对手竞价。

现在,老秦每个月都要去莱州各个集市转悠,找寻他认为有价值的“饽饽磕子”。老秦表示,现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想将这些民俗艺术品展示出来,让公众认识“食印”,了解莱州、胶东乃至我国悠久的面食文化。

新闻推荐

加强群众评判机制建设,真正做到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群众得实惠,荣获“全国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市委”称号———, 莱州创先争优打造惠民工程

本报讯(通讯员姜建彬马骥YMG 记者李鑫)“我们帮助种植户联系了大樱桃销售渠道,同时对村民进行樱桃技术指导……”昨日,在莱州市文峰路街道南崔家村召开的半...

莱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