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江红波因送教下乡去了一趟上丰至今念念不忘的是这里的

黄山晨刊 2014-12-12 20:34 大字

□ 江红波

因送教下乡去了一趟上丰,至今念念不忘的是这里的古街。

上丰学校门口,是一大片田畈,让人不自禁地感怀乡村生活的诗意。低矮翠绿的油灯菜,高杆袅娜的白菜,挺着身姿的萝卜,洁白的丛菊,个个精神十足,似受村童朗朗的读书声感染,而多了些脱俗的灵气。

沿着校门口的水泥路进村,青灰的石板路,如同多年未见的旧游,在安静地等待着我。很多古老的村落,因着村村通的建设,朴实而带着历史韵味的石板路,被繁华浮躁的水泥路代替,而上丰街上,那逶迤而去的,还是熟悉的石板,完整或是破碎,都是一份历史的真实,一份淳朴的亲切,在我心底弥漫着。

进入古街,我随意地行走张望。陌生的村庄,柔软的歙北乡音,他们不认识我,我也不需要去招呼路遇的村民。安宁的生活环境是他们的,我只是个慕名而来认真行走的过客。安安静静地走着,寻找着那份乡村的古朴与宁静。

上丰村建于南宋淳熙年间,始祖宋贶,生于北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殁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曾任南宋户部侍郎、吏部尙书、光禄大夫。因主战反和得罪秦桧,休至歙城。宋宗谱记载:“宋室南渡,国祚纷纭。太后摄政,权史部卿。劾奏奸相,休至歙城。紫阳院后,公配佳城。徙居歙北,乃公之孙。惠流奕世,派衍繁兴。”宋贶的孙子宋颖(官授丞务郎)到上丰定基创业,传至今已四十余世。

这样的一份厚重历史存在,我的行走,也就多了些兴致。虽然是异乡,却也是敬仰的。我行走的这条街,叫前街。一如徽州很多乡村里的街巷,前街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两旁都是店铺林立。新旧的店铺鳞次栉比,都是自家的房子,客厅也就是商店,那些常见的日用品整齐地摆放着,是一份生活的悠闲。看店的,都是中老年的村妇,掇条板凳坐在门边,与熟悉的村人打着招呼,顾客寥寥并不影响与邻里的谈兴。

街巷不过两米宽,却是洁净而清爽。新老的房子,夹杂着,一如几代人挤在一起,你过你的现代,我守我的历史。那百十年的木板店面,两层楼的。沿街的木门是雕花的,那形状各异的花瓶,绽放着艳丽的花朵,散发着岁月的芬芳。二楼挑出的窗户,能遥想古人临窗低首的问候。

时间的流逝,在上丰的古街上,留下参差的痕迹。数百年的老房子门楼依旧,大门楼上砖雕清晰依旧。顶有长出小小绿树,是点缀老房子的生机,还是暗示着衰败?在时代进步的当下,老街过于狭窄,缺少了足够的光亮,轿车不能畅通,房子开始沿着马路修建,老房子只能沉寂下去。老房子里的木质结构,灰色的气息,悬挂着主人的旧物。里面空落落的,摆放的都是老人老时代的器物。

一栋飞檐翘角的房子横空出现,让我心里一震。门顶上写着“上丰小学”四个清秀的宋体字!不知不觉,我来到上丰前街正中段了。这小学,其实是座雄伟的古祠,名叫施政堂。施政堂是宋氏总祠,它坐西朝东,三进五开间,占地1160平方米。大门为五凤楼,飞檐翘角;祠内雕梁画栋,有一尺见方的石柱,有两人和抱的木柱。后进享堂与中进相比,要高出2米,分三路石阶上去。

祠堂做学校,是徽州乡村常见的。只是,当我走进施政堂时,大梁正中悬挂的是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的巨匾,边上的黑板是“2010-2011年度的班主任工作安排”,粉笔书写已经开始脱落、湮没。生源的减少,小学并入了中心校,享堂门顶上“爱生 博学 善教”方方正正的宋体,是一份历史的回望;一截锈迹斑斑的铁轨挂在边门,是当年上下课所敲的钟!

施政堂里,如今仅有几个小学老师住在隔壁的厢房楼上。空荡荡的大厅里,那粗大的柱子,撑起的那气势恢宏的厅堂,遥想当年的盛况。小小的演戏台还在,每年的“六一”或是国庆的学生表演,还是这儿举行,青春的气息,老祠堂飘扬一代代的希望。而柱子上的大红喜字,则是村民在如今结婚办事,留下的喜庆信息。

一路走着,包子铺的香气扑面而来,“蹦蹦”的弹棉絮的声音吸引着我,还有木匠店、理发店、牙科诊所……一条小小的古街,却是一幅幅传承多年的生活气息市井图画。其实,不该惊讶的,上丰自古以来就是周边20多个村庄以及绩溪县的金坑、东乡的石门、仁里、丰口等村的农产品集散地。没有这么多林立的店铺,怎能招徕八方来客?

眼前突然亮了起来,是到村口桥边了,宽阔的马路给人恍如隔世的感觉。行走在这样的街道,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行,让生活也多了几分念想。如果能够,我希望能再挑个时间,一个人,再次静静地走过上丰古街,且行且珍惜,只为回味,只为遥想!

新闻推荐

汪建文:用实际行动让徽州“三雕”发扬光大

□ 记者 钟伟“绘画作品是平面的,雕刻作品是立体的;画师作画用笔,我雕刻用刀;所以,画家用笔谋生,我在‘刀下\’生活。”这是雕艺师汪建文见到记者时说的一番话。身高1米9、看起来五...

绩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绩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