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李星:我和陈忠实交往的点点滴滴

西安晚报 2017-04-30 06:01 大字

画家郭北平创作油画《陈忠实》以表哀思记者尚洪涛摄

不久前,记者观看了电视剧《白鹿原》的片花,脑海里依然是那位可亲可敬的老人——陈忠实。先生离世已经一年,这城市依然熙来攘往,依然车如流水,但回忆依然那么浓。在陈忠实先生去世一周年之际,近日,记者专访了先生生前的好友、文学评论家李星先生。

作家和评论家,相互依存,彼此支援,又在进行一种深度和美感的较量。作为与陈忠实相交多年的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星,对于老友的离去,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痛,在陈忠实先生的葬礼上,他忽然放声大哭,让现场很多人也陪着落泪。老友离开一年后,李星对记者讲起了两人交往的点滴,这一次,他没有谈文学,用生活中点滴的琐事回忆了两人交往的过往——

相识于微时却君子之交淡如水

很多人后来都知道,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后,李星曾发狠话逼过陈忠实:“你今年要是再把长篇写不完就从这楼上跳下去!”这句玩笑话后来成了陕西文学界的美谈,也是二人友谊的见证。

李星告诉记者,他和陈忠实相识于微时,彼时一个还只能算是业余的文学爱好者,一个是文学杂志的年轻编辑,因文学而相识,于是开始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交往。“那时我们都很年轻,又都是农家子弟,多有相似的经历和共同的感受,很自然地增加起亲近感。”在后来的交往中,李星去过灞桥,应灞桥区文化局副局长兼文化馆馆长陈忠实之邀为文学爱好者讲过课,也在陈忠实租住的农家小院中喝过啤酒;陈忠实来城里开会时,有时会到李星家蹭饭,碰上啥吃啥,用陈忠实的话说“粗放饲养,没啥挑剔的”。

《白鹿原》写完后,除了该书的两位编辑,李星是第一个读到这本书的人,陈忠实后来曾撰文说,李星这位文学评论家却用了一句非常不文学的语言,就是那句著名的“哎呀!咋叫咱把事弄成了”,这句话也充分说明了李星对《白鹿原》的喜爱程度,事实证明李星没有看错,《白鹿原》后来被万千读者喜爱,至今依然畅销。

君子和而不同才是朋友的最高境界

因为同样喜爱文学,也因为对《白鹿原》发自肺腑的喜欢,李星和陈忠实交往愈来愈深,两人同龄的女儿也成了好友,甚至两人的孙辈也依然是要好的小伙伴。李星告诉记者,陈忠实曾很正式地跟儿女说:“你李叔也是你们的长辈,咱家的朋友,你们也要尊重他。”

当然朋友之间不可能没有矛盾,二人一度也产生了隔阂、误解,李星直言当了作协主席的陈忠实没必要介入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二人由此产生误解:“他以理想主义精神竭尽全力,我却以私谊劝他明哲保身,怎能不让他伤心烦恼,甚至产生误解。”

李星坦率地告诉记者,1996年他患上了抑郁症,甚至一度严重到了要自杀的地步,后来被诗人远村发现,远村和陈忠实、徐岳三人一起抱着他坐上了出租车,辗转几家医院最终才救回了一条命。在那个还有很多人对抑郁症不了解的年代,有人非议李星是在向陈忠实“撂挑子”,李星说:“他用言行证明了他的心有多大,站得有多高。其实被他的深情所融化的我,也终于理解了他是怀着多么大的决心,要重建省作协的威信和作用。”

二人冰释前嫌,依然是互相配合的作家和评论家,在陈忠实葬礼上,李星放声大哭,难以自抑,是对老友离去的哀恸,更是对二人友情的追忆。李星曾以文怀念:“站立时是一棵大树,躺下时是一座大山。你生前常常自谦自嘲‘高中生\’,你发愤图强,自强不息,历尽挫折和磨难,终于攀上文学高峰,留下一部不朽的《白鹿原》和永远光辉灿烂的人格品德!敬爱的忠实兄,安息吧!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记者张静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据网络,请作者速与本报联系,以奉稿酬。

新闻推荐

西安常态化开通空中120 交通拥堵、路途遥远,危急重患者可获直升机救援

图为模拟空中救援现场记者张宇明摄全市多家医院具备起降条件也可为周边地市患者提供救助野外受伤、家中有病人急需救援,但公路交通阻塞、路途较远怎么办?昨日,“西安急救中心空中医...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