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翰墨丹青架金桥 ——记著名学者书画家温友言 老吴

咸阳日报 2014-03-14 23:19 大字

温友言 书

2000年3月,加拿大的蒙特利尔依然寒气逼人。一位中国书画家的50幅作品,却为这座冰雪尚未消融的北美名城送去了一股温暖的春风。这位中国书画家,就是西北大学文学艺术传播学院院长兼艺术系主任温友言教授。

1941年8月,温友言出生于三原县北城一户书香名门,其先祖温仪为清代著名山水画家,是娄东画派的创始人;其父温宾阶为近代三原名儒,一生从事教育,与书法大师于右任友善。家世深远的书画渊源和家庭浓郁的书画氛围,在温友言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艺术的种子。父亲和于右任谈书论道,常带着他。他依偎在于先生膝前,聆听着那些似懂非懂的高深理论,手抚于先生飘然长须,不时发出稚拙的疑问,常惹得于先生开怀大笑。父亲为了让他把当时视为“门面”的大字练好,常常从近邻书法名家茹欲立先生家抱回茹先生写就的“影格”,让他在家中描摹。岁月如流,他失去了少年应有的不少玩乐,却在描摹中汲取了名家的风骨,掌握了用笔的力度。他还拜乡贤贺伯箴先生为启蒙老师,学习颜、柳楷书,以茹欲立先生为师学习魏碑,又师从王逊之、李浓、邱石冥画素描,搞写生,绘遍花鸟虫鱼。

1961年,他由三原北中考入西北大学历史系,遨游于中外历史长河之中,汲取了古今民族艺术精华。苦读之余,书画为伴。他担任校学生美术社社长,发起举办西大师生首届书画展。他以行书书写的毛泽东词《菩萨蛮·黄鹤楼》参展。1963年,他的作品参加了西安市首届美展。1965年,他以写生创作的《陕北姑娘》参加陕西省首届美展和西北五省首届美展,并经李梓盛、康师尧先生介绍,荣幸地成为陕西省美术协会早期会员。

书画之道,贵在创新。温友言立足传统而又独辟蹊径。他奉行老子的“道法自然”和庄子的“大朴不雕”,更服膺黄宾虹的“自然之美”。其行书外柔内刚,秀美洒脱,浑穆圆劲,舒展而不散乱,厚实而不拘谨,颇具何绍基、翁同龢的神采。其隶书直追《石门颂》《衡方碑》的古朴有力、格调高雅。其篆书则取法邓石如、吴昌硕的风韵,又参以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的笔意,严谨厚重,如石刻木雕。他的书法,运笔沉雄,出锋极注重蓄势,于行处见缓急,老到酣畅,且时有断笔、颤笔、枯笔和飞白,于涩中见重,在拙处寓巧,显露出历代书法家梦寐以求的“无粟不曲”的艺术化境。其字体间架结构疏朗虚和,错落有致,更兼以枯润、浓淡、苍郁的墨色对比,起伏跌宕,收放自如,使其书法无虚滑浮浅之气,有儒雅沉静之势。陕西省书协主席、书法大师刘自椟专门题写“人存四海志,书成一家法”相赠,表示对他的赞誉。他的绘画,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林木,亦不求工笔细描,而重在写意传神。在他的笔下,无论是雪中的红梅,长青的松柏,傲霜的秋菊,挺拔的翠竹,高洁的露荷,还是危崖独立的苍鹰,昂首高唱的雄鸡,枝头跳跃的鸟雀,俊俏娇媚的少女,皆状物敷形,索求形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语),尺幅天地表现出高尚的情操品格和崭新的时代风貌。

从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起,温友言的书画作品,从西安走出潼关,从中国走向世界,先后十余次在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1995年3月,他的书画作品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巿展出,引起极大轰动。当地的各种传媒都作了赞美性的报道评价,美国《窗口》杂志夏季号以他的《牡丹图》作封面,辟出近10页的篇幅刊发了他的《苍鹰》《雄鸡》等10幅作品,并发表专文评论。他还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应邀赴美国克瑞顿大学讲学,他最早将中国画教学正式引进美国大学课堂,被该校授予客座教授荣誉证书。

温友言是明代工部尚书温纯的第十二代后裔。他的先祖从明万历十九年起,曾用12年,在将古城三原劈成两半的清河上空修建了一座石桥,名叫龙桥,长不过110米。而今,他用数十个春秋的功夫,以翰墨丹青修筑起一座座将东西方文化艺术和友谊往来连通的金桥,长却达成千上万公里啊!(B)(11)

新闻推荐

梨园红梅——陈雪红的艺术人生

本报记者杨波海1968年,陈雪红出生于礼泉县。她九岁学艺,二十岁成名,三十岁走红,至今依然活跃在舞台上,如一枝傲立雪中的红梅,在秦腔梨园绽放着持久而夺目的光彩。她的成名剧目《周仁回府》(全本)被中央电...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