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七彩小屋 让爱留守 ——潼关团县委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走笔

渭南日报 2016-11-09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姚二曼 崔晓怡

父母的陪伴是孩子一生幸福的源泉。然而,对留守儿童来说,和父母在一起却是一个奢侈的愿望。地区发展的差距、转型中的城乡二元化,注定了短时期内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留守儿童问题。现阶段,如何有效地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了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近年来,潼关团县委建成的“七彩小屋”,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在关注农民工子女身心健康、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和实践。“七彩小屋”运行三年来,已成为留守儿童敞开心扉、拥抱快乐的温情港湾。近日,记者专程走访该县“七彩小屋”,实地感受其为留守儿童带来的关爱和温暖。

“不能遗忘,每个孩子都是天使”

“七彩小屋”是由团中央号召发起的,通过争取党政支持和整合社会资源,为农民工子女提供经常性志愿服务的规范化活动阵地。2012年,陕西团省委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七彩小屋”项目建设,提出重点选择农民工子女较集中的学校,优先支持地方配套比例大,志愿服务有保障的县(市、区)。潼关县首个“七彩小屋”就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

回忆起从项目申报到建成投运过程的点点滴滴,团县委的领导干部们至今感慨万千。在潼关县,农民工集中的乡镇相对比较贫穷,当地学校硬件建设不足,各方给予的支持十分有限,找一所能完全达到省上优先建设标准的学校几乎没有可能。

然而,面对这样的情形,他们没有轻易放弃。团县委书记廖明的话掷地有声:“每个孩子都是天使,留守儿童不能被遗忘。一定要排除万难拿下项目,让七彩阳光晒向潼关。”从那一刻起,“七彩小屋”项目申报工作正式启动。

随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团县委积极争取,多方筹措,按照省、市要求逐项完善申报条件。经过艰辛努力,2013年12月,该县代字营镇万家岭完小通过团省、市委批准,成功申报并建成了“七彩小屋”项目,为留守儿童开辟了健康成长的新空间。

代字营镇由原南头乡、代字营乡合并而来,万家岭完小是南头乡辖内唯一一所学校。记者在学校采访了解,该校目前仅有学生60余名,其中50%以上都是留守儿童。“虽然学生少,有些年级只有2个或3个学生,但是只要有一个孩子需要我们,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有意义。”“七彩小屋”的校方负责人张珍珍说道。而这,与团县委将第一家“七彩小屋”建设点选在这里的初衷不谋而和。

走进“七彩小屋”,两排桌椅整齐排列,电脑、电视、书籍及文体用品配备齐全,墙体绘有彩虹、鲜花、快乐的孩子,温馨又充满童趣。“这个课堂打破常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享受关爱、释放内心,满足孩子心灵深处对爱的渴求。”张珍珍说,通过“七彩小屋”志愿活动,许多留守儿童变得活泼开朗了,他们逐渐敞开心扉,走出孤独和自卑。

为了让更多留守儿童享受关爱,团县委立足实际、精心策划,于今年9月在潼关县四知学校建成第二家“七彩小屋”。“我们小学部有学生900余名,其中70%以上都是农民工子女,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是学校重要工作之一,团县委的‘七彩小屋\’真正为我们帮了忙,解了忧……”该校“七彩小屋”校方负责老师姚君妮说,虽然只举办了3次志愿活动,但“七彩小屋”的魅力已散射出光芒。

“默默坚守,只为那份缺失的爱”

建好阵地不易,守好阵地更重要。潼关县“七彩小屋”之所以得到广泛赞誉,要归功于团县委的长期坚守和始终如一的关爱。

“七彩小屋”建成伊始,团县委就在全县范围内募集志愿者,组建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队,特别是“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充分发挥他们的支教、支农的专业特长,为“七彩小屋”志愿服务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根据每个人的工作实际,团县委将志愿者队伍进行分组,实施动态管理,建立激励机制,推动志愿活动常态化,避免虎头蛇尾、流于形式。目前,这支志愿者队伍共有30余人,其中一半以上志愿者长期参加“七彩小屋”志愿活动。

“参加‘七彩小屋\’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让我对基层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这里还有许多人、许多事亟待我们去关注、去改变,这是我们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人生第一课,给了我们努力的动力和方向。”采访中,大学生志愿者于小倩深有感触地道出志愿者们共同的心声。

针对留守儿童普遍面临的“监护盲区”“家庭教育空白”“缺乏心理沟通”等问题,团县委深入调研,科学制定“七彩小屋”课堂内容,通过学习辅导、亲情陪伴、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关爱活动,增强志愿服务活动实效性。

县财政局的志愿者王盼向记者讲述一个细节:今年端午节,志愿者们带着粽子、文具和留守儿童们一起过节,当他们把粽子分给孩子们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没有吃,而是装进书包给爷爷奶奶带回家;收到爱心书包、爱心文具和爱心衣物的孩子们,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并立志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王盼说:“他们感受到了爱,并且主动去传递爱,我觉得这就是‘七彩小屋\’最大的成果,是对我们每个志愿者最丰厚的回馈。”

说起“七彩小屋”,万家岭完小六年级学生张欢亦是满脸欣喜。“‘七彩小屋\’非常漂亮,在那里我可以暂时丢开繁重的课程,参加各种有趣的课外活动,可以在节日里与父母视频通话,共度欢快时光。那些给我们‘上课\’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叔叔阿姨们都很有趣,他们和我聊天、谈心、做游戏,让人感觉非常舒服。”在与记者的谈话中,张欢侃侃而谈,充满自信。

张珍珍老师告诉记者,张欢父母常年在浙江一家纸箱制造厂务工,平时生活由爷爷奶奶照顾,他从小性格内向,沉默寡言。“是3年多的‘七彩小屋\’课堂逐渐改变了他,要说这项志愿行动的实效,眼前这个活泼开朗的男孩就是最好的实例!”作为“七彩小屋”的校方负责人,张珍珍说自己见证了小屋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太多“惊喜”变化。目前,万家岭完小“七彩小屋”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行动的服务范围已从留守儿童扩展到全校学生,努力让七彩阳光“普照”每个学生的心灵。

截至目前,潼关县“七彩小屋”连续开展课程86次,共计360余人次志愿者参加活动。一位志愿者告诉记者:“尽管大家工作繁忙、时间紧张,但我们已离不开‘七彩小屋\’,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当看到一双双渴望的眼睛,听到一个个酸楚的故事,我们每个人内心的责任和担当便油然而生,为了找回那份缺失的爱,除了默默坚守,我们别无他选。”“扛起责任,呼唤多方力量共同参与”

在万家岭完小和四知学校,“七彩小屋”已为留守儿童搭建起一个身心成长、个性塑造、素质提升的舞台,成为孩子们温暖多彩的“家”。但是,每次探访归来,团县委书记廖明的心情都非常复杂。

一方面,“七彩小屋”从无到有并取得实效,让他十分欣慰;另一方面,面对全县数千名留守儿童和仅有的两个“七彩小屋”的悬殊,如何扩大其覆盖面、如何保障其长期健康运行等一个个现实问题,又常常让他陷入思虑。

这几年,在“七彩小屋”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行动工作中,团县委多次就“留守儿童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和思考。他们发现,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问题集中反映在学习成绩较差、行为习惯不好、心理不够健康等诸多问题上。单单凭借目前所做的工作想要排除他们的学习心理障碍,引导他们走出压抑的心理低谷,培养其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提高成绩,效果是十分有限的。

及早地介入、专业的心理咨询、及时准确的心理干预才是对留守儿童“最好的关爱”。廖明将其概况为“坚固的阵地”和“长期的服务”。但是,这些“最好的关爱”从哪里来?共青团一家的力量显然不够。

廖明说,留守儿童不是一个抽象的群体,而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组成,有着独特的年龄结构、个性特征和多样需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背景下,面对今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的发展实情,解答关爱留守儿童的这道课题,必须共同发力!

让人欣慰的是,今年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顶层设计,一个“坚持家庭尽责、政府主导、全民关爱、标本兼治”的关爱服务体系初具雏形。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希望,关爱留守儿童成为全社会自觉自愿的行动。因为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让他们健康成长,是我们每个成年人义不容辞的、不可推卸的责任,更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自然体现。”采访中廖明多次吐露自己的心声。

“七彩小屋”,让爱留守。小善渐而大德生,积硅步而至千里。本报也再次呼吁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共筑中国梦。

新闻推荐

刘永生:“选择村医就是选择奉献”

本报记者陈圣强通讯员甘泉“选择做一名村医,就是选择了奉献,我要将一切精力都放在治病救人上。”潼关县秦东镇荒移村乡村医生刘永生在他的日记本扉页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潼关县秦东镇荒移村距县城...

潼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潼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