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成熟的人,都活成了一束光
陈果,中共党员,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Regent College访问学者。2005年2月—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基督教哲学专业攻读博士。2008年6月至今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工作。现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在复旦bbs有很高人气,是北区研究生公寓三宝之首——“酋长”。 哲学是一种廓清迷雾的达观,一份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清醒。 据网络
复旦大学教师陈果
那些强大的人,一个人便能活成一支队伍。
成熟的人生是什么样子的?
是愈来愈八面玲珑,老于世故?
还是见过天地愈谦卑,惯看秋风更通达?
陈果说,真正成熟的人,都活成了一束光。
光源者,先熠熠生辉,后照亮他人。
1
复旦大三学生邱泽宇在《开讲啦》节目中,自曝刷了两年都没有刷到陈果的思修课。
复旦同学曾这样说,陈果老师的课比双十一还要难抢。
几年前,陈果讲思修课的视频便已经在网上疯传,同时刷爆了朋友圈。
她的课堂似乎有普罗米修斯手里火种的功能,错过了这门课,就像丢掉了取火种的茴香枝。
而她的课堂如她本人一样,像一束光,成了复旦学子心心向往的“殿堂”。
在课堂上,她神采飞扬,妙语如珠,那些或自出机杼,或启人深思的观点,经常令人如沐春风,豁然开朗。
后被她的学生们整理成了“陈果语录”,和“陈果上课视频”一起,被广为转发。
有网友看后惊呼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也有人感叹:“如果当初大学的第一课是陈果讲的,那我的人生也许会不一样”。
教育就是如此神奇,你永远不知道,你不经意间播下的一粒种子,会在哪些人的心中,会在哪些时刻,生根发芽,并开花结果。
俊眉修眼,落落大方;清风拂面,见之忘俗。
这是很多人对陈果的第一印象。
讲台上,她手夹粉笔。缓缓踱步中,也妙趣横生地吐出她对人生的诸多感悟。
譬如对于自我的认知:
别人喜欢你和你喜欢你自己都很重要,但是,当两者不能兼顾的时候,你喜欢你自己更重要。
谈到优雅,她说优雅并不是你穿多贵的衣服,不是你克制你内心真正的自己,做一些违背自己意愿,装模作样表面看起来好看的动作。
所谓优雅,就是你遵从内心活成你自己的幸福快乐的样子。
说到孤独时,她说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谈及朋友观:她认为朋友不是实用之物,而是奢侈品。
……
“思修课”在很多高校沦为边缘学科,但在陈果的思修课上,那些一直被视为畏途或束之高阁的理论和教义,在她深入浅出、精辟独到的妙论下,竟也如金樽清酒,醇香甘冽,令人心醉神迷。
英剧Sherlock(《神探夏洛克》)中有句台词:Brainyisthenewsexy.
聪明,是一种新性感。
她们思维“跳脱”,行事不拘一格,在众语喧哗的时代,她们往往有着更清醒的认知,更睿智的识见。
这样具有颠覆性思维的陈果,更是性感撩人。
2
张爱玲在谈上海人印象时,说上海人显得个个肥白如瓠,像代乳粉的广告。
张爱玲的赞美中颇有几分戏谑。不过必须承认上海女人的海派与雅致。
出生在上海的陈果,就是这样一个身量纤纤,仪态万方,活得潇洒通透的复旦女神。
1999年,陈果入学复旦读本科;后来,进阶硕士;其后,作为复旦大学哲学博士,曾在芝加哥大学师从心理学博士Evelyn。
她也在哈佛大学学过神学,论文题目是《耶稣为何如此言语?》。
她曾是复旦大学哲学系学生会主席,连续五年拿奖学金。
大学联欢会上,她跳过活力四射的热舞。因身材高挑,还曾兼职过模特。
所以,在校读博时她有“模特姐姐”之称,是复旦“北区三宝”之一。
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她去欧洲和加拿大做过访问学者,还利用课余时间,致力于从事哲学翻译和写作。
2017年出版的《好的孤独》一书,已然是当下热销的哲学读本。
曾有读者问她,读书何用?
她的回复是:以我观书,以书观我。
为了尽量把课上好,她博览群书。
在她眼里,哲学从来不是单一的体系,它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融会贯通。
所以,深耕,博采,才能让自己内蕴丰厚,久蚌成珠。
为了取经,她跑去复旦其他老师的课堂上当“旁听生”,从同行、从先贤、从智者那里汲取养分,加以消化和理解,再淬炼出属于自己的真知灼见。
一名毕业多年的网友,看了陈果的讲课视频,直言陈果老师的上课方式颠覆了自己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印象:
“大学时,我觉得上这种课是一种煎熬,经常听得昏昏欲睡,但陈老师上得文采飞扬同时又言之有物,让人内心温暖而丰富。”
她的思想从复旦课堂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也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
因此,复旦成就了她,她也成为复旦的一块“金字招牌”。
2016年,复旦大学110周年校庆时,陈果曾在她的微博里对母校深情告白:“我不知道该如何感激你,目前我的方式就是用你的精神活出我自己,我身上有你的光,有你一百年来的魂魄,有你的气息,活出我自己就是活出你,就是让你活下去,你看,其实一回事,不是么?”
陈果在这样践行着,她以一种向上的力量走向认识自我的路,并以一种轻灵的姿态活出了一个豁达率性的自我,同时也毓出一种时代应该有的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新闻联播》中这样赞美她:“心灵偶像”彰显时代正能量。
从走红复旦大学,到上《新闻联播》,再到红遍全网。
陈果对自己意外走红并不抵触,她表示能够走出校门,给更多人带去心灵的力量,是一件很好的事。
柴静说过:“人类的心灵需要互相帮助,我要做的就是把它呈现出来让大家看到。每个人都深深地嵌在这个世界里,你不帮助他,你可能也会孤立无援。传播的力量就是要把这些东西渗透下去,然后才能生长出新的叶子”。
当陈果的语录在网上疯传,当她的书一纸风行时,她也以自己的智慧和光芒在感染和照亮着更多的人。
很多人为此表达对陈果的感激:“从陈果老师的课里找到了力量。”
还有网友说:“比起貌美,她的智慧更值得叫好。”
3
纵观陈果的很多讲课视频,发现她更关注人的精神成长。
一堂《知己与知人》的课,她说,什么才是自知,当你知道你是一支柠檬,请你帮助你自己活成一个最健康的柠檬;
当你知道你是人中一只鸟的时候,请你帮助你这个知己,飞得越来越高,成就一个鸟人的梦想;
当你是一条鱼的时候,请你基于你对这个终身知己的了解,帮助自己成为一条美丽的人鱼,这才是没有辜负这一生啊。
生活中,陈果是自己的知己;
课堂上,她为学生找到了知己;
在荧屏前,她为那些迷途人找到了知己。
谈及师生关系,她说自己和学生是人与人的关系。
细究一下,在任何一种关系中,“人”才是最核心的定位。
靠任何依附于其上的职业、身份与地位去达成尊严和礼敬,其实是最禁不起推敲的。
所以,在学生面前,她从不摆架子。只有才不配德,德不配位,名不副实,才会虚张声势。
无论什么时候,师生之间,医患之间,还有属下之于上司,布衣之于官吏,如果都能首先将彼此的关系界定为“人”与“人”的关系,才能达成平等与尊重,这个社会才会真正和谐。
哲学在很多人眼里,是形而上学的,是空洞乏味的,但在陈果那里,哲学不只是一门学科,更是看世界的一种态度,一种视角。
一种廓清迷雾的达观,一份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清醒。
热爱哲学的人,也往往热爱生活。对此,她有独树一帜的见解:
“一个人喜欢自己,他就会去喜欢这个世界,就会喜欢你正在展开的生活,而一切厌世其实某种程度上都是来自于自厌,你不喜欢这个世界,你不喜欢你的生活,其实你往下挖挖到底,一定是你不喜欢现在的这个你。所以一切自爱,必会带来热爱生活,而一切厌世必会带来自我厌倦!”
说到底,哲学是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自己,找到与人生相契合,并完善自身,与世界协调相处的方式。
(下转15版)
新闻推荐
12月6日,明珠美术馆“光的空间·心厅”中,作家陈丹燕旅行人生中的新老朋友汇聚一堂。她14岁时教她认识世界的地理老师,借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