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剧梁振华: 《理想照耀中国》不能拍成百度词条
系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正在热播中,该剧以不同时期的40组人物和闪光故事,记录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百周年以来的征程。
在总编剧梁振华看来,《理想照耀中国》像是在写一次次盛大演奏的回响,或者宏大而激昂的故事的序章,理想或许很宏大,但绝不是高高在上。正是因为如此,《理想照耀中国》在叙事上刻意“规避”掉了一些人物的高光时刻,以细节来构建40个选题整体的震撼和温暖。
开篇
《真理的味道》的主角变成了
《共产党宣言》
作为全剧的开篇之作,《真理的味道》要给全剧奠定基调。起初,梁振华想从陈望道的生平或者其翻译《共产党宣言》的过程切入,但是做了好几版方案,都不尽如人意。在梁振华看来,陈望道最大的功绩是翻译《共产党宣言》,但他并不是作家,他只是翻译家,怎么找到他翻译行为和要追求的理想之间的关系,编剧团队构思反复了好多次。到后来实在找不到出口的时候,有一天梁振华就直接读起了《共产党宣言》原文,“《共产党宣言》像诗一样的语句,充满了激情,而且充满了文采,读着读着,我突然有了一种感触,这些理论的原句是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诗一样的语言,把他们对革命的感触,对社会对历史的认识描述出来。《共产党宣言》怎么会成为所谓的真理?恰恰因为它在100年前能够解决很多中国的实际问题。我就有了一个想法,干脆我们用理论来破题。”因此,梁振华选取了《共产党宣言》里面的四个经典论述四段话,通过陈望道的叙事线索,带出了当时内忧外患的国情,带出了当时剧烈的阶级矛盾,也带出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仍然在寻找中国出路而不得的苦闷。
最终,《真理的味道》的主角变成了《共产党宣言》,而陈望道则成为了叙事的线索人物。梁振华认为,理想就是带有一定的超越世俗体验,“我们尽量不去说教,尽量把口号宣讲的元素,在故事里面降到最低。只有认同了这些人做出来的抉择,情感跟他达成了共鸣之后,才能够理解他的行为举止当中所渗透出来的理想元素。”
破题
刻画大家并不熟悉的人物
寻找40个原型人物的故事切入点和破题方向,这是编剧工作的第一步。全剧40集每一集时间都很短,25分钟一个故事,梁振华坦言,这部剧不能像一个“百度词条”,求平均,求工整求全,这是做不到的,“所以我们抓其一点不及其余,这个点要有一定的象征意味,又得有思想的穿透力。”
最初,梁振华拿到的是一个46个人物素材库,这份名单有近三分之二的人物没听说过。一部主旋律作品,讲述的却是大众视野之外的人物,如何刻画这些大家并不熟悉的人物,梁振华坦言,一方面需要各种查资料,包括互联网上面查到的资料,图书馆查到的学术资料,去全方位了解这些人物的事迹之外,编剧团队还会去相应的革命博物馆,当地的政府,包括文史机构,用了很多第一手资料来丰富对这些人物的认知。“他们特别动人地出现在历史长河中,真的以这种方式哭过,笑过,生过,死过。《理想照耀中国》也让我和所有编剧用属于我们自己的方式走近和了解这些人。”
创作
讲巨大高潮来临前的那个转折点
创作之初,梁振华与总导演傅东育对46个人物进行了反复仔细的甄别;在跟分集编剧导演沟通之后,根据采访采风、文献搜集的情况,有增有减,最终确定下来40个人物。大家拿到的这40个人物,很多人在百度百科里面有他的基本事实,但是这样一个简要词条的介绍跟找到叙事的突破点差距还是很大。梁振华当时确立了几个方向:第一,尽量不去正面宣讲。由于每集掐头去尾后只有25分钟,剧作基本回避了展现人物一生最华彩的高光时刻,而是去挖掘人物建立理想信念前的变奏。“我们要讲巨大高潮来临前的那个转折点,要讲一段旅程里的拐点,要讲高光到来时刻的序曲。”梁振华表示,这些人的最高光的时刻在某种意义上面很难做出戏剧色彩,因此他建议找高光时刻的铺垫,高潮到来的时候,“这种拐点就是,找到他们为什么会成为理想人物的这样一种精神情感和思想源泉。”
此外,梁振华要求在创作中要尽量从新颖的,有艺术感染力和情感共情的角度去讲述这些人物的故事,所以相对常规的、大家耳熟能详的表现方式,能避免就尽量避免。比方邓稼先的这一集,邓稼先是40个人物当中最有名的。作为两弹一星的元勋,无数的人写过邓稼先,而剧中这次找的“突破点”是冰糖,邓稼先有低血糖,在特别紧张要做决定的时候,他要吃糖,用吃冰糖来镇定他的情绪。但当时的物质特别匮乏,他的爱人在北京到处寻找冰糖帮他寄过去,好不容易找到一些糖,又被他们的一双儿女给吃掉了。这一集通过这样一组特别有意味的故事,在两个地方把邓稼先一家人串联起来,讲述了两弹一星的科学家们不辞艰苦,苦中作乐,又为理想而拼搏的故事。刘浩 据新京报
新闻推荐
生活在盛世的年轻人越来越有年代感,他们总称“80后、90后、00后”,记住出生的年代,记住自己的责任担当。如果非要称后,我也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