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磊:饰演鲁迅 “像”是不够的
演员曹磊跟导演张永新在《军师联盟》中合作过,饰演曹操的谋士郭嘉,相当出色地完成了这个角色。后来,有一天张永新打电话告诉曹磊,说有一部以新文化运动为背景的剧,讲当时的爱国之士如何复兴和拯救中国的故事,想邀请曹磊出演。
“我问我演谁?然后他说让我演鲁迅,我当时就有点脑子空白了,因为我实在没想到我可以跟鲁迅先生有这样一次靠近的机会。”曹磊再次向张永新寻求确定:“我可以吗?我真的可以演鲁迅先生?”张永新对他说了四个字:“你相信我。”曹磊因为这份笃定和鼓励,接下了《觉醒年代》中“鲁迅”一角。
《觉醒年代》剧照,曹磊饰演鲁迅
鲁迅先生作为中国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从小学到大学,他的文章都是国民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他的形象、性情、出身、经历,也为许多人所了解。因此,饰演“鲁迅”,绝对是件颇有难度的差事。幸而,曹磊饰演的鲁迅,得到了许多观众的认可,有观众在社交媒体上给曹磊留言评论:你演出了我心目中的鲁迅。“导演的激励和帮助,现场演员老师们给我的反馈,对我的创作帮助很大,我不敢说我抓住了先生的什么特质,真的没有。”曹磊表示,“我是“狼狈不堪”,“连滚带爬”地这样一路拍过来的。”但他同时也认为,演员这份职业的美妙,正是来源于这种忐忑与不确定。
《觉醒年代》剧照
曹磊回忆,《觉醒年代》整个组拍摄气氛颇佳,他深深记得,被观众认为是“名场面”的《狂人日记》那场戏,整整拍了一个通宵。大家都熬红了眼睛,却没有人抱怨,反而互相拥抱,沉浸在一种“拍了场好戏”的兴奋满足中。那种默契和信任,让曹磊回味。“演员之间,导演之间,我们建立的这份信任,非常值得骄傲。你别看生活中,大家聊天喝酒什么的好像很容易拉近距离亲近起来,但真正站在镜头前的时候,那种完全把自己交付给对方的信任,很难遇上。”曹磊认为,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随着成长,一般越来越倾向于隐藏自己的情感,因为可能觉得在别人面前流露失控的真情是件丢脸的事情、很不成熟的事情。
“我自己是个胆小的人,在生活中,我不太敢释放很多真实的情感,也没有合适的场合,也没有合适的契机。而对于演员来说,日常生活中大家朋友聊天,都没有像在戏里面,那么需要掏出全部的自己,完全赤诚地把自己交出来。所以这份职业让我有了机会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幸运的是,我的真实情感和观众之间达成了共鸣,这对我非常珍贵。”
曹磊一直记得,读书时老师的话,“演员要把自己在生活中藏起来”。“你要让大家找不到你,你才能去观察生活,看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在干什么想什么。你要是把自己暴露得太多,大家都看你来了,你看什么呢?”
说到《觉醒年代》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记者问曹磊,如果生在那个时候,会想要做什么?“我觉得我如果生活在那个年代,一定会是(剧中人物)他们中的一分子,我也许不能像鲁迅先生他们那样做出杰出的贡献,但我可以是街上队伍里发传单、扛旗的青年。想要成为浪潮中的一个,不然对不起那样的青春。”
《觉醒年代》剧照
【对话】澎湃新闻:你觉得饰演鲁迅先生具体的挑战性在哪里?
曹磊:因为鲁迅先生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非常熟悉的文学家形象,接到这个角色的时候,我需要思考如何去靠近他,咱们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面都有一位鲁迅先生。我说这个戏如果出来,大家只说还挺像(鲁迅先生)的,那我觉得这事就已经失败了。如果有人说曹磊的鲁迅跟我心目中的先生挺吻合的,我觉得这事就没白干。
当时戏还没有播的时候,朋友问我,你觉得你的鲁迅先生能够打几分?我说我一分都不敢打,这件事情只能交给观众们。我自己真的心里一点底都没有。播出后我看到一些观众反馈的意见,我觉得心里慢慢还是有了一点底,有人会说我和他心里的鲁迅先生还挺吻合的,对于我来说是一件特别开心的事。
《觉醒年代》剧照
澎湃新闻:你说如果只听到观众们说还挺像的,你觉得可能就没有达到想要的程度,可“还挺像的”不是褒奖吗?曹磊:但我觉得单从“像”这个层面来说,一个角色如果头三集有人说像,我觉得很自然,但如果后面好几十集,观众还只是从“像”这个维度上去看的话,我觉得这个演员的演绎就是不成功的,就该换台了。
真正成功的演绎,是要看演员对这个角色充分认知之后,通过自己的这种化学反应,结合自身的这种魅力,以及他平时做的储备,然后综合释放出来的能量。再加上导演,以及我们所有现场的这些主创的共同努力,把这世界上这些坚硬的文字概念,集所有力量把它打碎,碎片化地还原到一个个生活场景中,让人物鲜活起来,让他们有温度。观众不想看到照本宣科的那种感觉,他们想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人,在那样的时代里面,活生生地生活着,我觉得这件事情才是我想追求的目标,所以我会说:如果单说还挺像的,这事儿还是我的功力不够,我就没有做到位。
澎湃新闻:在创作鲁迅先生这样一个形象之前,你有没有去总结过,一定要把握住哪些要素或者是特征,才能把鲁迅先生这个形象给展现出来?
曹磊:我跟你说实话,完全没有,并不是我抓住了一个标签,然后我把它贴上,然后我开始在镜头前演这个标签,我完全没有。整个这部戏为什么当时播之前我特别忐忑,因为我是连滚带爬、狼狈不堪地一路拍过来的。
比如说我明天要拍一场戏,我今天晚上包括之前做的所有功课,都在帮助人物在我手里逐渐结实,逐渐丰满,让我感觉找到了着力点。但是一到现场,我一点一点积累的这种踏实的感觉又在缩水,这种探索的状态在我心里面是时常会起伏的。整个拍摄过程我都是如履薄冰,生怕自己没有做好,没有做到。就是这样一种状态,但是创作的幸福感也恰恰来自于这些地方。
《觉醒年代》剧照
澎湃新闻:在塑造这个人物的时候,不管是心理上还是表演上面临的最大的难关或者挑战是什么?曹磊:你说难关的话,其实每一关都是特别大的难关,每一个镜头对我来讲其实都是要消耗很大的能量我才能去完成。因为我觉得鲁迅先生好像,就到今天为止,好像跟我们当代的中国人还“生活”在一起。我们生活中随处可看到先生说的某句话,某篇文章,他好像一直就站在我们身边,审视着所有人,他好像从没离开过我们。
现在我再去回溯整个创作过程,我有尝试用一种“镜像冥想”的方法来进入角色。镜像就是镜子的镜,我跟角色像镜像一样,我试着跟其进行某种链接。我觉得这个对于我个人来讲,真的挺有意思的。我会把先生的照片、各个时期的字都打印出来,摆在面前,摆在我生活的各个角落里。如果有空的话,我会拿出来时间,面对着先生的字、先生的照片,我可能什么都不想,也不去解读他这个字背后到底在传递什么样的信息,我都不去解读,我就安安静静地看着先生,看到那张照片,我不知道它会反馈给我什么。就像我们有时候看一个字看久了,就觉得不像这个字了。先生也是,我看久了,觉得照片上的先生不像先生了,然后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慢慢再看,他又是先生了。它形成这么一个闭环的时候,我觉得好像我打通了一些什么东西。
澎湃新闻:在剧中有一些“名场面”还原,让大家感受到了我们熟悉的一些经典名篇,它的创作和诞生的瞬间,这些段落当时是如何进行设计和考虑的?
曹磊:我觉得这不得不聊到我们的导演,首先他对鲁迅先生的深层解读给了我极大的帮助,我需要做的就是完完全全相信导演,跟着导演的整体给我的规划,我把我自己放进去就够了。
曹磊与张永新导演(右)在《觉醒年代》片场
澎湃新闻:聊聊你跟张导的合作,平时他会怎样跟你们去交流角色,包括他在设计一些相对抽象的段落时,你们一般怎么去跟导演沟通?曹磊:我有时候觉得,导演带领我们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穷尽所有的力气,打开一个裂缝,看到世界的“真相”。我们其实不是说,这场戏我们应该把它提高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恰恰相反,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把抽象的概念还愿到怎样的一个生活场景中,才会让它有温度。
比如说《狂人日记》那场戏,剧本上就是短短的几行字,但那几行字,我们拍了整整一晚上。从下午四五点钟开始布光,大家吃完饭以后就开始拍,一直拍到凌晨天亮。我们就把文字的概念,一帧一帧地还原到先生的生活场景下。
《觉醒年代》剧照
澎湃新闻:鲁迅先生大家熟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鲁迅先生的样子。你在诠释这个角色时,有没有一些来自导演,来自身边的对手演员的建议?曹磊:这个是相辅相成的。我也会经常去跟导演沟通,比如导演会告诉我,比如现在先生的冷静感有了,但先生还有幽默的地方。我就想尽一切办法,在戏里面去尽可能加一些鲁迅幽默的细节。我觉得鲁迅的幽默太难了,他的幽默其实是满腔悲愤下的一种自嘲,一种消解,这种幽默实在是太难了,我只能尽可能去靠近那份幽默。
澎湃新闻:能感觉到剧组拍摄的氛围也特别好,很想听你聊一下,在这个戏的创作过程中,一些让你比较印象深刻的瞬间?
曹磊:我印象很深的就是《狂人日记》那场戏,我们一直拍到早晨,其实眼睛已经熬得通红,导演说收工,大家过去拥抱导演的时候,我觉得大家眼里都有点带泪的感觉,就这种情感。真的能感觉到从事这份职业的核心价值。大家觉得拍了一场好戏,那种付出感很值得,没有人说——天哪,天都亮了,今晚都没睡觉——没有人想起这个。大家都和小孩一样,那么兴奋、满足。(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热播剧《觉醒年代》中塑造了一位和“新学派”冲突非常明显的人物——张丰载,他的形象是多个历史人物的集纳,其中原型之一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