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骏:作家如果要成为大师首先要做一个工匠
□新时报记者 江丹
近日,蔡骏的小说新作《春夜》上架。不同于他以往的任何一部小说,《春夜》中有烧脑的悬疑,也有深沉的怀旧,虚拟的主人公和真实的蔡骏交织其中。蔡骏说,《春夜》超越的是过去的自己,但他还想超越更多,作家如果要成为大师,首先要做一个经过时间磨炼的工匠,而其人生中所经历的喜怒哀乐,都是写作过程中的武器库,让作品更有力量。
某种程度而言可说是我的家庭自传
苏州河南,一字长蛇阵排开,一片光明大世界:面粉厂,啤酒厂,印刷厂,药水厂,灯泡厂,申新九厂,上钢八厂,国棉六厂,多数已寿终正寝,少数还苟延残喘。桥下夜航船,马达声声,有一船工独立,浊浪翻涌,渐次淹过船舷。——《春夜》
新时报:《春夜》有强烈的时代真实感,特别是工厂和工人的内容,是因为小说里的上世纪90年代本身就是真实的吗?关于过去的那个时代,《春夜》是一个句号,还是您会在其他作品里继续挖掘和表达?
蔡骏:许多情节确有真实的记忆支撑。记得小时候有一年,我爸爸的厂里就办过厂庆多少周年典礼,有段日子,我爸爸每天在家里练习笛子吹奏,就是为了在厂庆典礼上台表演。这是那个年代工人生活的普遍记忆,以自己的身份为自豪,体制可以容纳一切,又在时代的巨大变奏中
荒腔走板。
那时候,我爸爸上班的工厂亏损严重,工人们大半下岗回家,唯独我爸爸坚守岗位,每日上班打卡。彼时,他有一个徒弟,估计是临时工,年龄应当与我相仿。我刚买了第一台电脑,某日我不在家,我爸爸带着徒弟上门,安装了一款单机游戏,好像叫《横扫千军》。那一年,我和我爸爸一起玩这款游戏,但我从未见过他的徒弟,后来未再听他提起过。我爸爸所在的上海第三石油机械厂,在2002年前后灰飞烟灭,工人们各奔东西。我爸爸去私人老板的工厂上班,但并未买断工龄,而是保留国有企业身份,后来正常退休,也算功德圆满。
时隔多年,我忽然意识到,这个销声匿迹的徒弟,与我从未谋面的同龄人,因为我爸爸的缘故,已跟我构成了某种变异的兄弟关系。这关系无关于血缘,而是来自于历史,来自于一个消逝的时代,来自上海与苏州河畔的记忆。小说中关于我自己的经历、我的父母,大半属于非虚构,某种程度而言,可说是我的家庭自传,虚构与非虚构之间,变得尤为模糊。
《春夜》可以说是一个逗号吧。关于历史与记忆,肯定会继续挖掘下去。但在类型和风格上,我还会尝试更多的,包括自己最擅长的悬疑犯罪。
新时报:《春夜》中使用了很多上海话,以短句子为主,而且有很多个人的时代记忆,这是一次不同以往的写作,算是一位作家回归童年印象的一次写作吗?
蔡骏:《春夜》太不同于以往的所有作品了,无论从结构、语言还是内容视角,哪怕放到当今整个文坛,都是非常独特的一部作品。《春夜》之后,我还写过一个中篇小说《戴珍珠耳环的淑芬》,那是真正写到了童年的记忆。《春夜》是从青春期过渡到当下,更像一幅成长史的画卷。
新时报:将真实的自我和家庭生活在小说里展示给读者,是一种什么感觉?您想要呈现给读者一个怎样的“蔡骏”?
蔡骏:《春夜》里的“蔡骏”,基本上可以认定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但我并没有把自己当作主角来写,真正的主角是张海。我是一个目击者,也是一个叙述者,或者说,也是一个思考者和反省者。我有意识地写了自己的很多缺点。有的缺点是我过去意识到的,有些是我在写《春夜》的过程中才发觉的。我还把张海视为另一个自己,我没有成为的那个自己。但我真的不晓得,这究竟是我的幸运还是不幸?所以,张海得到了小荷,而我没有。这大概算是一种人生态度。张海身上承载了我自己所没有的许多宝贵特性。也可以说,我在《春夜》中写自己的缺点,便是我在生活中渴求而没有得到的。所以,我统统把这些特质放到了张海的身上,我希望写一个更有力量的主角。
在《春夜》之中我和读者是平等的关系
我爸爸仰望工厂的宇宙,优哉游哉,一点都不觉着烫,好像当兵时光,游在黑龙江春夜的宇宙下,冰冷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于是,我也不怕热水了,跳进池子,溅起炸弹般水花,屏一口长气,潜入幽暗滚烫的水底。我睁开乌眼珠,看到混沌的水,男人们的茂盛腿毛,像郁郁葱葱的海藻。我用力拔出塞头,一股漩涡激流卷来,不可阻挡的力道,拿我卷入下水道,卷入一只青花瓷大瓮缸,卷入苏州河的淤泥,卷入沸腾的大海。——《春夜》
新时报:在这些年的写作过程中,会注意或者说配合读者的成长吗?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共鸣,对您来说重要吗?您有没有那种在不同的年龄段想要写不同主题的想法?超越自我这件事,对您来说难不难?
蔡骏:首先,小说必须要跟作家自己产生共鸣和共情,如果连自己都无法感动,谈何感动他人?而在作家与读者之间,有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大多数作家都会考虑读者的。但也有个别作家极其自我。我大概属于两者之间的情况。我写过大量的类型小说,我知道小说的节奏,怎样抓住读者的胃口,如何营造悬念、推进情节,某种程度上的取悦读者。但在《春夜》之中,我和读者是平等的关系,没有取悦的概念。我更像是在剖析自己,好像写一篇自己的人生故事那样。也许读者也会从中发现自己的人生故事,亲情与友谊的关系,曾经的记忆等等。这种平等关系会让作品有着更强大的生命力。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人对于世界的认知都会不同。具体到作家来说,不排除有某些特别天才早熟的作家。但我想作家如果要成为大师,首先要做一个工匠。那么工匠就需要时间来慢慢磨炼。我们的人生阅历,所经历过的喜怒哀乐,都是写作过程中的武器库,让你的作品更有力量。
超越自我往往比超越他人更难,因为我们往往难以认识自己,更容易陷入自己的窠臼。《春夜》超越的是过去的自己,但我还想超越更多。
新时报:近几年,悬疑网剧十分火爆。您也有作品被影视化改编过。在您看来,文字和镜头之间有打不破的壁垒吗?它们之间的相融性又在哪里?《春夜》有影视化的计划吗?
蔡骏:根本上来说,任何文学作品改编都会对原著有所损失,个别也有可能超出原著。小说的影视改编无非看重两点,一是文本能提供给剧作的价值,二是作品的读者基础和影响力。我希望成熟的改编更能看中前者的内容,而不是后者的流量。
《春夜》的影视改编已经提上日程了。但我希望慢慢来,一部作品需要沉淀的过程。哪怕完成出版之后,也会有一个评论界和读者的观察过程。只要这部作品的内涵足够丰富,你会挖掘出无尽的可能性。
新闻推荐
谁都没想到,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在央视首播不久,便以黑马姿态屡破收视率,一骑绝尘,创下近两年央视综合频道晚间黄金档收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