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辈和孙子辈都爱听的歌剧 《洪湖赤卫队》来上海了

澎湃新闻 2020-07-26 10:26 大字

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啊……你可能没看过歌剧《洪湖赤卫队》,但一定听过它的主题曲,别看它短小,却是这部剧的灵魂,全世界华人几乎都会唱。

7月25日,上海夏季音乐节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来客——湖北省歌剧舞剧院。这一晚,剧院率领80人的交响乐团、60人的角色演员和合唱演员,在申城重现了《洪湖赤卫队》。这也是武汉解封以来,剧院首次走出江城。

《洪湖赤卫队》讲的是湖北洪湖的故事:1930年夏,国民党保安团和当地湖霸彭霸天趁虚而入,洪湖赤卫队在韩英和刘闯的领导下,沉重打击了敌人,韩英在战斗中被捕,刘闯和赤卫队战士在逆境中坚持,最终救出韩英,收复了彭家墩,消灭了彭霸天。

《洪湖赤卫队》问世于1959年,61年来,它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连续演了3000多场。《洪湖赤卫队》演出现场

《洪湖赤卫队》演出现场

湖北省歌剧舞剧院书记彭华介绍,中国歌剧史上有“红白黑”,分别是《洪湖赤卫队》《白毛女》《小二黑结婚》,1964年诞生了《江姐》,1980年代出现了《党的女儿》,5部歌剧都是中国民族歌剧史上的扛鼎之作。

“5部歌剧里一直在传承、一直有一个乐团在演的,就是《洪湖赤卫队》。所以专家们认为,武汉是中国民族歌剧的重镇要塞,我们要占好重镇要塞,守住重镇要塞,有责任把中国民族歌剧这条路走下去。”

“《洪湖赤卫队》为什么能演那么多年?爷爷辈听过的歌,孙子辈也在听,因为它好听,音乐写得非常好。”

彭华认为,《洪湖赤卫队》之所以能久演不衰,还有一个原因是不断与时俱进。1979年、1984年、1999年,它先后经历三次复排,每一次都会根据时代变化,革新配器和音乐元素,贴近当下观众的审美。《洪湖赤卫队》演出现场

《洪湖赤卫队》演出现场

指挥周雯补充,来上海的《洪湖赤卫队》便是第三次重新配器的:一方面加强了交响性,通过交响音乐的变化和对比,来加强人物形象、洪湖环境的刻画和描绘;另一方面,加强了和声,加强了江汉平原音乐素材的使用。

不过,不管配器怎么变,剧中三大件——高胡、二胡、琵琶,始终维持不变,它们是剧中的“魂”。

“比如韩母进来这一场,我们加了一个琵琶的领奏,让戏剧性更强。在“没有眼泪、没有悲伤”这一场,加重加密了竖琴,为了突出洪湖的地方美,也体现了韩英的心灵美。”周雯说。

女高音马娅琴扮演韩英,她已经是第4代韩英了,一个人就演了1000多场。

“对这个角色,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王玉珍老师的声音,我们希望还原到那个时代,接近那种质朴的声音,在传承好的基础上,再去配合现在的交响乐团。”

马娅琴说,这部剧以前的配器比较单薄,都是民乐器,唱起来很方便,如今是大型交响乐团,演员的声音穿透力要非常强。

马娅琴是学汉剧出身,后来才转为歌剧演员,有意思的是,前三代韩英都是唱楚剧出身,她们都有深厚的戏曲功底,唱起歌剧来也更游刃有余。

而说到唱好《洪湖赤卫队》的关键,马娅琴强调,要把湖北味道唱得很浓郁,“有些地方院团唱,可能就没有湖北味道,字的发音也会偏离,我们更原汁原味。”

彭华说,每5年,《洪湖赤卫队》都要到全国各大一线城市去巡演,一方面是传承红色经典,一方面是培养观众,也因此,爷爷辈喜欢的《洪湖水,浪打浪》,到了孙子辈还能唱。

不只在中国,《洪湖赤卫队》也演到了国外。两年前,剧院把它带到了悉尼歌剧院,演的也是“音乐会版”,全程无台词,而是用音乐讲中国故事,“我们当时还想,老外会不会不接受,或者都是华人来看,结果一票难求,这个音乐太好了,音乐是国际都相通的。”周雯说。(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国民闺女”关晓彤的“二十不惑”

王小波曾写道,“那一年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