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老怀表我与被子的故事

滕州日报 2020-07-23 09:53 大字

《围城》中方遯翁送给儿子方鸿渐一座老式挂钟,说走得很准,每小时只慢七分钟。这一情节让人读了忍俊不禁,不过虽然夸张了一点,但走时不准曾经是钟表的普遍顽疾。我小时候,上世纪七十年代,上海一般人家都有挂钟,每到整点都会自动鸣响。这鸣响并非集体爆发,而是此起彼伏,往往连绵5分钟之久,可见大多不准,各家比邻而居,彼此却有“时差”。相比挂钟,手表要高级得多。那时的人们都是“蓝蚂蚁”、“灰蚂蚁”,衣着款式一致、色彩单调,全身似乎只有手表属于贵重物品,是体面的象征。然而手表大多也走不准,一天误差5分钟之内就算正常。那时的电影里,地下工作者行动之前都有一个重要步骤,几个人互相对一下表,统一手表时间。如今民国题材谍战剧里没有这类情节了。即便有,估计80后、90后们也看不懂,为什么要对时?这要紧吗?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之前,广播电台对于老百姓都十分重要,他们承担着为人民提供“北京时间”的功能,不然大家都活在

新闻推荐

“一心两用”大脑表示“没压力”

能“一心两用”的不止《射雕英雄传》里的周伯通,还有我们的大脑。纽约大学的科学家利用“微扫视”现象(微扫视是一种常见的...

 
相关推荐